第173部分(第3/4 頁)
“耕煙先生辦事,本貝勒信得過,此番所見當真是成績斐然啊,不知先生還有甚需得本貝勒辦的,且請明言好了,但凡本貝勒能辦得到的,定不敢辭。”
在火器陳列室裡兜轉了大半個時辰,弘晴當真是過足了把弄軍火的癮,不吝溢美之詞之餘,也很是慷慨地許下了承諾。
“如此,下官也就不矯情了,還真有幾樁礙難之事須得晴貝勒大力支援的,一者是眼下鐵匠人數實有不足,尤其是懂得冶煉者更少,所鑄出來的鋼胚差強人意,若要大規模生產,恐有礙難之處;再者,各式火器雖已經反覆檢驗,然,尤未能言盡善盡美,至於缺陷所在,還須得軍伍用之,方可知根底,故,下官懇請晴貝勒能上本言明此事,若能撥一軍操演,若能有奇效。”
這一聽弘晴承諾得如此慷慨,戴梓的精神頓時為之一振,也沒矯情,直截了當地便提出了兩個要求。
“鐵匠之事好辦,回頭本貝勒便下文徵召各省之能工巧匠,至於鑄鋼之人才麼,也可依此例辦理了去,只是軍伍之事,恐須得延緩些時日,非是本貝勒不肯支援,實是如今天下承平,欲有軍制之革新,難免遭小人攻訐,徒生事端,且待來日可好?”
弘晴對新式火器有著不同尋常的期盼,自是巴不得能趕緊裝備軍伍,奈何此事卻不是他可以做得了主的,真要是盲目上本,一準要吃掛落,對此,弘晴其實也是無奈得很,實在難給戴梓一個明確的承諾。
“這……”
戴梓雖是極喜機械製造,可畢竟是出身官吏之家,也是飽讀詩書之輩,文采同樣出眾,在政治上也有著不小的抱負,這數年來盡心盡力地搗鼓火器,一者是自身喜好,二來也是要報弘晴出手搭救之恩,可也不凡想以此為晉身之階的想頭,自是希望能將所造的火器展示於眾,也好能再得聖眷,此際一聽弘晴這般解釋,自不免有些個別樣之想法。
“先生放心,來日方長,此確不必急於一時,然,依本貝勒看來,也必不久矣,快則三年,慢則五載,必有準信,真到那時,還須得先生主持大局,此千秋功業也,必可留名青史,出將入相,尋常時也,先生不妨拭目以待如何?”
以弘晴之智商,自是看得出戴梓的心思之所在,然則有些事弘晴心中雖有數,但卻不好說得太明,也就只能是婉言地勸解了戴梓一番。
“也好,那下官便聽憑晴貝勒指派便是了。”
天下承平日久,四海晏平,戴梓實是想不透亂將起於何處,然則弘晴既是這麼說了,他也不好再強諫,也就只能是將信將疑地應承了下來。
第296章 拍案而起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是康熙四十五年五月,漕運改海運一事已是到了最關鍵的初航階段,十二艘已然竣工的大型貨船從廣州出發,歷經月餘的航行,順利抵達了杭州港,為保證海運各環節的落實,四爺奉旨率新任戶部侍郎範時捷等一眾戶部官員早早便已趕往江南,以協調各方,弘晴則受命在京督辦所有核銷事宜,再算上虞衡清吏司的差使,當真就令弘晴忙得個腳不沾地,每日裡總是一下學就往工部奔,一直要忙到天擦黑方才能得以脫身,著實是累得個夠嗆,這倒也就罷了,畢竟幹實事麼,總是得下些苦才成,然則俗話說得好,幹得越多,犯錯的機率就越大,這不,今兒個弘晴剛從軍需庫迴轉,方才行進了自個兒的辦公室,屁股都尚未落座呢,李光地就派人來請了。
李光地相請,總沒好事兒——自打二月中旬接手了虞衡清吏司,李光地可是隔三差五便著人來喚弘晴,每每總是拿司裡的差錯問責,幾次三番下來,已是弄得弘晴心頭憋火不已,奈何差錯確實存在,儘管都是些小差錯,可事實俱在,卻也狡辯不得,再說了,弘晴也不屑去狡辯,也就每每任由李光地發揮個沒完,數年積累起來的威信已是有了搖搖欲墜之危險。
“李大人找本貝勒有事麼?”
儘管百般不想理會李光地的邀見,然則弘晴卻還是去了,這一轉過屏風,入眼便見高坐在文案後頭的李光地手捧著本黃絹蒙面的摺子,眉頭緊鎖地翻看著,臉上陰雲密佈,顯見沒啥好事情,弘晴見狀,眉頭不由地也是一皺,只是腳下卻並不慢,幾步走到了文案前,語調淡然地開了口。
“喲,晴貝勒來了,坐坐坐。”
李光地其實早就聽到了弘晴行將過來的腳步聲,卻估計裝作不知,直到弘晴開了口,他這才像是剛醒過了神來一般,略帶一絲驚訝地抬起了頭來,眼光閃爍地看了弘晴一眼,而後展顏一笑,一派和藹狀地伸手一讓,笑呵呵地打了個招呼。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