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部分(第2/4 頁)
麼,弘晴卻是並未這麼做了去,僅僅只是將摺子的中心思想闡述了一番。
“唔……,軍務如此革新,動靜未免過大,倘若有尾大不掉之事怕是不妥罷?”
三爺壓根兒就不懂新軍之軍務,縱使弘晴說得個分明,他也依舊是雲裡霧裡地迷糊著,當然了,三爺其實並不關心軍務革新能否成功,真正擔心的只是老十三會否因此崛起,正因為此,三爺對弘晴的這麼番回答自是難言滿意,可又不好直接追問,也就只能是沉吟地點了點頭,拐著彎子地問出了擔心之所在。
“回父王的話,孩兒也在新軍中呆過,對新軍之事務並不算陌生,觀十三叔此番之變革,恰恰能在既保軍伍戰力之同時,合理規避不軌之徒擁兵自重之可能,此無他,從兵部架構上來說,雖擁有整軍治軍之權,卻無調兵之力,而全國分成的八大軍區,由八總督分別領銜統御,各有新式軍旅若干,以萬人為單位,組建師級建制,各師主官以及總督皆為四年一任,以輪換制確保各軍區、師不會被野心之輩輕易操控,再有,軍事學院制的存在,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依靠各級將領近親繁衍之可能,與此同時,各主力軍、師配置基本相同,縱使主官輪換,也可確保接任者能在最短時間裡熟悉軍伍,不致影響到軍伍之戰力,簡而言之,便是除帝命之外,再無人可輕易調動軍伍,當無尾大不掉之可能!”
軍務革新的事兒繁瑣得很,自然不可能幾句話便說清楚,加之三爺與陳、李二人都不甚精通此道,弘晴也就只能是撿緊要的方面來說,縱使如此,也一樣是長篇大論了的,不過麼,最後倒是給了三爺一個明確的答案。
“十三弟還真是好氣魄,如此巨大之變革,要想透過朝議一關,怕沒那麼容易罷,再者,涉及如此之巨,沒個數年的經營,怕也難有實現之可能,真若是朝臣們群起詰難,真未見得能順遂了去。”
三爺對弘晴還是極為信任的,儘管他自己一時間還無法弄清楚這等軍務變革的內涵之所在,然則弘晴既是作出了保證,三爺自也就信了,不過麼,卻並不以為老十三的變革摺子能輕易闖得過朝議一關。
“父王所慮甚是,此等巨大之變革自不可能一次性到位,終歸須得一步步行了去方可,十三叔在摺子裡也寫明瞭此條,據其所言,軍事學院方是此番變革的核心之所在,若此事能遂行,則一切皆可圍繞之而行也,至於全天下軍伍之武備更新一事麼,大可徐徐圖之,先以直隸為試點,年餘之內便可見成效,待得直隸諸軍完備,再行推廣到全天下也不遲,若能如此,自不愁大事不能成也。”
弘晴早就考慮過了軍事變革的方方面面,對於三爺所擔心的問題,自是早就有了相關之對策,此際藉著老十三的名義解說起來,自也就頭頭是道得很。
“嗯,那就姑且等老十三上了本,再看情況而定好了,夫子,子誠,您二位對此可有甚見教否?”
只要老十三的軍事變革不會影響到自個兒“儲君”的地位,三爺自是無可無不可,當然了,相較於老十四這個野心勃勃的政敵來說,三爺自是更為傾向中立的老十三,不過麼,也並未打算全力支援於其,大體上還是存在坐山觀虎鬥的算計,只是因著茲事體大,三爺心中雖是已有了決斷,卻並未急著說破,而是將問題拋給了陳、李兩大謀士。
“王爺明鑑,依屬下看來,兵部兩阿哥之爭固然是十三爺之策更優,然,王爺卻是不宜偏幫十三爺,非關正理,只在聖心,故,屬下以為大道上可支援十三爺之策,只是在具體實施上,卻須得兩分,竊以為讓十三爺去建設軍事院校並行新軍整訓之事,而十四爺則去管兵部架構之變革,或兩相宜也,此屬下之淺見也,還請王爺明斷。”
如此多年的歷練下來,李敏銓之智算能力雖尚不及陳老夫子,可所差已是不大,儘管事先並不曾得弘晴之提點,可其一番建言下來,卻是說到了事情的關鍵之處,這等玩平衡的手段也耍得分外的滑溜。
“子誠此言大善,若得如此,皇阿瑪處當無不準之理也,夫子以為然否?”
一聽李敏銓這般建議,三爺眼神立馬便是一亮,沒旁的,十四爺在兵部經營多年,根深蒂固,由其出面整合兵部相關機構改革,正相適宜,當然了,變革之後的老十四在兵部之權力不單不會增大,反倒會越發小了去,此無他,掣肘耳——無論是參謀本部還是各軍種司令部的調整,都須得從外頭掉進有作戰經驗之軍官,而眼下能有新軍作戰經驗的唯有豐臺大營那一萬新軍,內裡的將領不是弘晴的人便是老十三的人,不管老十四如何調,都繞不過這個坎,如此一來,三爺也就名正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