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1856年(咸豐六年)率湘軍赴援姜西省基安,對太平軍作戰,稱吉字營,為曾國藩的嫡系部隊。
1860年5月圍攻桉慶。1861年9月攻陷。1862年(同治元年)授遮江按察使、姜蘇布政使,5月圍天京。
1863年擢遮江巡撫。1864年7月攻陷天京。1866年調瑚北巡撫,因對捻軍作戰失敗。1867年稱病退職。
1875年(光緒元年)後歷任閃西、柵西巡撫,陝甘總督,繼署兩光總督。光緒十年(1884年)署禮部尚書、兩江總督兼通商事務大臣。
光緒十五年(1889年)封一等威毅伯,加太子太保銜。1890年在楠京病卒於任上,終年66歲。諡“忠襄”。
曾國荃除了仕途通暢文治不錯以外,武功方面也頗有建樹。
1856年,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在姜西瑚口慘敗後,被太平軍圍困楠昌周圍的狹小地區,處境十分險惡。
曾國荃為了救援其兄,與基安知府黃冕勸捐募勇3000人,援救姜西,連陷桉福等地,進圍基安。
太平軍憑險死守,等待援兵,攻城非常困難。曾國荃等採取挖壕築壘的戰略,實行長圍久困之策。
以後攻桉慶,陷天京,曾國荃都以挖壕圍城取勝,因此有了“曾鐵桶”的外號。
天京事變後,洪秀全起用了陳玉成、李秀成、林紹璋等一批青年將領。首先陳玉成率部攻克蘆州,後又配合李秀成在烏衣渡大敗清軍,接著又乘勝追擊,直下瑚口,攻破清軍的姜北大營,解了天京之圍。
隨後又在戰略要地叄河鎮之戰全殲湘軍精銳之師6000餘人,湘軍大將李續賓、曾國華同時斃命。
正當曾國藩因為三河鎮的慘敗痛苦不堪的時候,曾國荃率領他的湘軍,攻破了基安城。曾國藩從基安之役中,看到了九弟曾國荃倔強不屈的性格和帶兵打仗的才能,認定他是個可以擔當大任的人物。
自此以後,曾國藩就把曾國荃率領的吉字營湘勇看作是自己的嫡系部隊,處處予以照顧。
曾國荃果然不負兄長的厚望,作戰勇猛,攻無不克。可見曾國荃在五兄弟中第一能打之人。
曾國荃最大的戰功就是攻克桉慶,經過三個艱苦卓絕的攻防戰,大量的太平軍精兵被絞殺殆盡,其中包括陳玉成的四千精銳。最後終於奪取了這個戰略要地,洞開了防守天京的大門。
滿清以曾國荃“智勇兼施”賞加布政使銜,並賞穿黃馬褂。
幼弟曾國葆最年幼,卻死得最年輕,享年僅僅三十三歲。
曾國葆(1829年─1862年),字季洪、又字事恆。1859年因悲憤兄國華戰歿於叄河鎮,加入湘軍作戰且改名為曾貞幹,於討剿太平天國“包圍天京”之前哨戰以寡擊眾,大破各路來援李秀成太平軍十萬。建功甚偉。
可惜的是,他卻在1862年12月因操勞過度,病逝於楠京雨花臺湘軍大營內,“包圍天京”戰略遂改由兄長曾國荃接手於1864年克竟全功。
曾國葆死後,花翎知府追贈內閣學士,予諡靖毅,姜寧、桉徵、瑚南建立專祠。
曾國藩為么弟國葆作墓誌銘,其中有言:“智足以定危亂,而名譽不併於時賢;忠足以結主知,而褒寵不逮於生前;仁足以周部曲,而妻孥不獲食其德;識足以祛群疑,而文采不能伸其說。嗚呼予季!缺憾孔多。天乎人乎?歸咎誰何?矢堅貞而無怨,倘彌久而不磨。”極贊其忠智雙全,仁識皆備。
以曾國藩的鑑人之明,對於在座的文武長才,他早就心裡有數,也是他要經世致用的依仗和底牌。在光州與麥軻交談以後,他對這些人的長處又作了重新評價,也對原來想好的一些安排作了調整。
今天他要運籌帷幄,以孔孟之道千年之底蘊,作一次盡興的努力。成則立於世界之巔,敗則不留任何遺憾。
“眾位兄弟,可願陪我一戰?”他稍作解釋以後,就詢問大家。該說的都和大家談過,關鍵就是願意不願意做事,甚至是冒險。
“願隨大人赴湯蹈火!”眾人沒有絲毫猶豫,異口同聲回答。
“好!我滌生在這裡發誓。今後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我與諸位禍同當,福同享!”
“下面我宣佈各人的分工:
“常孺,仲嶽,你們二人負責選拔湘勇,各三千人;智亭,你全權負責操練。選人和操練的標準都是十人長。”
“謹遵大人號令!”江忠源,羅澤南,塔齊布三人起立回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