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4/4 頁)
走。”
知客僧打量了他一眼,見其衣裝簡樸,料想出自寒門,沒有多餘的錢財住客棧,故而不避忌,堅持要在廟裡借宿:“既然公子不在乎,那請隨貧僧來。”
穿過庭院,到了一處偏房內:“今晚公子可在此房安歇。這場法事,亥時之際將會結束。”
“多謝了。”
這間偏房,屬於外院,從窗戶看出去,能看清院子內的情況,如果法事一直不停止的話,吵鬧不休,確實大有影響。
釋家主張大開方便之門,故而寺廟內都會設立不少偏房廂房,專門提供給借宿的人居住——當然,這個借宿物件會有所甄別,不可能大方到收留乞丐流浪漢之類。說白了,主要就是為了讀書人準備的,要將釋家經義滲透到儒家文化裡去,擴大影響力。
這樣,就能徹底在天統王朝紮下根了。
而釋家大開方便之門的措施,迅速便在中低層的讀書人當中開啟了口碑,不少沒錢的書生和寺廟住持打好了關係,甚至能長期在寺廟裡居住下來,利用這麼一個安靜的地方用功讀書,抄書寫字等等,不但能省下住宿費,甚至還能有燈火照明,蹭些飯食。
要知道,除了富家子弟,普通的讀書人所過的日子之苦,簡直不可想象,飲食低劣不必說,就連安穩的居所都很難實現,所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可不是藝術的誇張表現形式。
這一點,陳劍臣深有體會,在景陽村所過的日子,大概如斯,乃是親身經歷過來的,沒有半點的水分。
當一個人全副身心都沉浸在所謂的“聖賢書”裡面了,兩耳不聞窗外事,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的經營本事,家庭生活能好才見了鬼。昔日那書痴張喚蘊,同樣是活生生的例子。
“公子,怎麼法事都做到寺廟裡來了?不是應該在家裡嗎?”
嬰寧有些奇怪地問。
陳劍臣回答道:“或者是某些風俗儀式所需要吧,其實不足為奇。”
——為亡者做法事,蘊含超度之意,同樣是釋家一項極受歡迎的技能。
這一場法事,吹吹打打,誦經念道,到了亥時,終於落下了帷幕,和尚們都散去,而棺材則還留在了靈堂內,另外還有一些家屬守靈,同樣留在了裡面。
整個寺廟,開始安靜了下來,四周有蟲鳴啾啾。不得不說,若果沒有舉行喪事,住在宿雲寺內,真要比住在客棧裡好多了。
這一座宿雲寺,廟裡的和尚都是普通人。和天下各大城府裡的寺廟沒得比,畢竟釋家西來,真正的修士數量不多,只能透過收一些有慧根的徒弟,再派他們到小縣城,或者鄉鎮上做主持,藉此將勢力盡可能地鋪張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