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唐代僅有的《傷寒論》研究性著作,對於《傷寒論》條文的儲存和流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這些主張,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
孫思邈崇尚養生,並身體力行,正由於他通曉養生之術,才能年過百歲而視聽不衰。他將儒家、道家以及外來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與中醫學的養生理論相結合,提出的許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時至今日,還在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心態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飲食應有所節制,不要過於暴飲暴食;氣血應注意流通,不要懶惰呆滯不動;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違反自然規律……
由於《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響極大,因此這兩部著作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學百科全書,起到了上承漢魏,下接宋元的歷史作用。兩書問世後,倍受世人矚目,甚至飄揚過海,廣為流傳。日本在天寶、萬治、天明、嘉永及寬政年間,都曾經出版過《千金要方》,其影響可見一斑。孫思邈死後,人們將他隱居過的“五臺山”改名為“藥王山”,並在山上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當地群眾都要舉行廟會,以經念孫思邈為我國醫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廟會時間長達半月之久,前來遊覽、憑弔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
史載其著作計三十餘種,唯多亡佚。現存之《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系我國著名醫學著作。其他如《攝養論》《太清丹經要訣》《枕中方》等數種,尚有部分佚文可見。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藥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在他的《丹經》一書中,第一次把火藥的配方記錄下來。
藥王孫思邈在西魏時代出生,相傳活到141歲才仙逝,其長壽心得必有過人之處。但事實上幼時的孫思邈體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學醫,總結了唐代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編成兩部醫學鉅著———《千金藥方》和《千金翼方》。孫思邈的養生之法相信會對您有所裨益。
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頭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經常“梳髮”,可以防止頭痛、耳鳴、白髮和脫髮。
目常運
閤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閤眼,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複3次。有助於眼睛保健,糾正近視。
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鬚髮出聲響,做36下。可以通上下顎經絡,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1、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
2、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裡,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儘量想象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調和荷爾蒙分泌,因此可以強健腸胃。
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放手,應該有“噗”的一聲。重複做10下;雙手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每天臨睡前後做,可以增強記憶和聽覺。
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後上下掃面,暖手後雙手同時向外圈。這動作經常做,可以令臉色紅潤有光澤,同時不會有皺紋。
頭常搖
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