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都以兵家之名命名,《孫子》《吳子》《司馬法》都循此例,先生此書也不必例外。”
王敖點頭贊成道:“先生,周兄所言極是有理,還請先生裁決。”
尉繚略一沉思,道:“既然先輩都是如此,繚子也就不例外了,就叫《尉繚子》吧。”提起狼毫筆,在卷首寫下“尉繚子”三字。
周衝輕拍額頭,有點頭暈暈地想:“真沒想到,如此美中美論壇居然是我給命名,還真是榮幸得我頭暈乎乎的。”
熟知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尉繚子》一書的名頭有多大,能夠親眼見證其成書過程已是很難得的機緣,這本身就夠讓人興奮一輩子的了,周衝居然還給起了書名,他能不頭暈嗎?不要說周衝,換作任何一個瞭解《尉繚子》一書歷史功績的人都會頭暈。
尉繚向周衝一抱拳,道:“周兄,繚子有一個小小的請求,還請周兄允准。”
“尉兄有話請講,周衝敢不盡力。”周衝還禮。
尉繚笑道:“繚子能夠寫出兵書,全因周兄之力,先是給繚子造紙,後又給尉子制筆。筆墨紙硯是讀書人必須之物,四物中尤以紙和筆更形重要,繚子不敢獨享,是想請周兄把此二術推行天下,讓天下的讀書人都用上週兄的紙和筆,周兄意下如何?”
“天下,那可是一個大目標,憑我一人之力,哪裡做得到?”周衝給他嚇了一大跳。
第二卷 新天新地 第六章 財運亨通(上)
我們都知道秦國的都城是咸陽,但是秦國最早的都城是在雍都。之所以定都咸陽,那是商鞅變法時的一個重大的戰略舉措,商鞅非常清楚秦國變法強盛後,必然要走向與山東六國爭霸天下的道路,遷都也就是成了一個重大的戰略舉措。(按:秦國都城曾經一度有所變化,這是秦國走向爭霸路上的曲曲折折所致,這與本書的關係不是太大,所以不再多說。)
商鞅變法時就發民夫修治咸陽宮室,秦孝公從雍城遷到咸陽,咸陽從此一步步走上了繁榮之路,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都城。
自從秦孝公遷都咸陽算起,經歷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按:僅在位三天)、秦莊襄王,到秦始皇已經是第七朝了,歷時百年,已經由初創時期的寥成宮室演變成了繁華的大都市。
秦國越戰越強,各國使節駐節咸陽者不在少數;再加上秦國的政治比起山東之國更形開明廉潔。尤其是秦國幾代國君都不是平庸之輩,對人才的使用上更是獨樹一幟,大多數人才都是山東六國遺棄的人才。商鞅、張儀、範睢、蔡澤、蒙驁這些外來人才身居高位,位極人臣,很好地吸引了在山東六國不能得志的人才齊集咸陽,成為一時之盛。
從某種意義上說,咸陽是一座很繁華的“國際大都市”。
熟知中國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把農業定在第一位,其餘次之,特別是商業,即使商人很是富有,其社會地位也不高。“重農抑末”這一傳統政策的始作俑者正是商鞅,是他在秦國率先推出。
這一政策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巨大,有人大加指責,說這限制了商業,致使中國沒落,由極盛轉向衰敗。其實,這不能怪商鞅,他當時採取這一政策是合乎時宜的決策,因為當時秦國還很弱小,貨物匱乏,那些商人和現在的“倒爺”差不多,把東西從一地販到另一地,從中謀取厚利,不抑制則秦國不能富強。
儘管秦國對商業很是壓制,但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面取締,只是國家政策不提倡。在咸陽仍然可見過往商販,叫賣之聲不絕,燒餅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在了咸陽街頭。(按:燒餅的出現是因為石磨的發明,麥類才逐漸由粒食走向麵食。據說,燒餅最先出現的地方就是咸陽,原因當然是因為關中之地多種麥。)
在一段繁華的街面上,聚集了不少人,可以說人山人海,踮起腳尖,伸長脖子,好象在看西洋鏡。
“讓讓讓,讓我一下,請讓一下。”叫讓之聲不絕,響個不停,拼命地往裡擠,可是人太多,他使出吃奶的力氣也是別想擠進去。
這些人穿著各異,有商販,有農夫,也有行商,更多的是讀書人。商販、行商、農夫不過是看熱鬧的,正主兒是那些讀書人,一個個一臉的焦急,好象在奔向青雲路似的。
“不買的就讓下,不要站在這裡湊熱鬧。”一箇中年文生一邊抹著臉上的汗水,一邊嘀咕:“人這麼多,熱死我了。這都啥天頭了,還這麼熱。”他這話只說對一半,他之所以這麼熱並不是因為人多,溫度太高所致,還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