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第2/4 頁)
也不管林秋露到底知道還是不知道。
還好,林秋露的師門功訣中,有一部分就是要依靠近距離吸收這真皇之氣來修行的,所以還是相對的瞭解一些:“你以為真皇之氣是皇上修行的?誰敢違背天意妄自教導皇上逆天功訣?不怕天打雷劈嗎?”
“那皇上這真皇之氣是從何而來的?”既然皇上沒有功訣,難道這是天生的?
“真皇之氣,那是當今聖上威凌四海,天下臣服,萬眾叩拜,千千萬萬天子子民虔誠之心匯聚而成的天子之氣,這還需要皇上親自修行嗎?”林秋露說起真皇之氣,也是一臉的崇敬:“就算想要修行,卻又有什麼法訣能夠修出這天子之氣來?”
林秋露這麼一解釋,秦逸凡立時明白。而且,舉一反三,也很快就明白了林秋露他們這個門派何以能迅速的找出真龍天子的原因。
當皇上治下國泰民安之時,所有人都人心所向,自然真皇之氣最盛。反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時,自然沒有人會對皇上歌功頌德,誠心拜服,也就沒有真皇之氣。
當今聖上正是春秋鼎盛,加上大戰餘威,不久之前四夷臣服,天下大治,自然天子之氣出奇的強盛,激發一個金龍印綽綽有餘。也只有皇上才有這天子之氣,旁人卻是想求都求不來的。怪不得老天不讓皇上福祿壽俱全,天尚不全,人又怎麼可能有完人?
三人歇息的時候,京城中的傳言已經用比他們的趕路速度快的多的速度,迅速的傳到了周邊的城市,而且越傳越神。簡直就是秦逸凡一人,如同神仙下凡一般,將番使找的幾個妖魔鬼怪殺的落花流水云云。倒是皇上許下的承諾沒有變,仍然是兩個,只是換成了皇上在宴飲之後賜下兩個信物,只要拿著信物,呈給皇上,提出要求,就可以得到皇上的允准。
這傳言在民間如同瘟疫一般瘋狂的傳播,這等大快人心的好事,當然是越傳越廣。尤其是在江湖上,不少武林人物聽到傳言,早已按捺不住心動。如果傳言屬實,認信物不認人的話,那搶過這個信物來,豈不是可以向皇上予取予求?
身為主角的三人,不,兩人一屍體,卻沒有聽到這傳言,依然按照自己的計劃和行程,向西北那邊出發。一路上秦逸凡都在思索李總管的話,總覺得有些什麼在冥冥之中向他招手,但卻差一點無法抓住,就差一點,這感覺讓秦逸凡說不出的難受。
不知道是不是秦逸凡的錯覺,自從那天從皇宮出來,秦小玲把那顆煞氣凝結的珠子還給秦逸凡之後,秦小玲的表現就有些不同。但仔細看卻又發現不了什麼,也就沒有多關注。
走了幾天,秦小玲好像已經沒有了陪著兩人用雙腳走路的興趣,經常大半的時間都在地下遁形。沒有顯眼的陰屍那副裝扮,旁人看到,也不會以為他們就是在京師宴飲上力挫番使的英雄。
不過,漸漸的,他們在路上歇息的時候,也能聽到落腳地的村民或者行商在討論他們的“事蹟”。尤其是那個皇上的無條件承諾,更是吹的天上少有地上無雙,曠古爍今感天動地,只要一個信物在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一般。
聽的秦逸凡和林秋露都有些好笑,皇上的一個承諾而已,的確,可能有限的榮華富貴很容易,皇上富有四海,也不吝一點物質上的打賞,但也沒有到他們說的這麼神奇,簡直有這一個承諾在手,就可以開天闢地,起死回生,皇上又不是良醫,也不是什麼絕世補品,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效果?
但兩人也算是有些江湖行走經驗的,雖然不多,但也能聽的出來現在傳言已經到了什麼地步。如果這樣傳下去的話,還真不知道那些整曰裡就喜歡無事生非好勇鬥狠的江湖人會如何想像,雖然秦逸凡不怕,但他也並不想無緣無故的就沾染上麻煩。
不知道這傳言的源頭是哪裡,怎麼會有這樣的傳言謠傳出來?秦逸凡自問除了在京師和老么府上的那些人開始有些爭鬥之外,沒有得罪過天朝的任何人。難道這些謠言是那些番使輸人輸陣之後炮製出來的?
無論如何,一路上要多加小心了。雖然自己知道是謠言,但架不住有人信。有人信就會有人起邪念,小心總是沒有大錯的。
秦小玲好像不願意在人前出現了。不知道為什麼。連秦逸凡現在一天之內也很少見到她出現,很是奇怪。和她之前一副天真少女的脾姓,喜歡看熱鬧的姓格來說,變化實在是太明顯,很是突然,突然的讓人有些無法接受,進而開始擔心。也許安全上不用太多考慮,只要不是遇到什麼修道高手就行,但更多的卻是擔心她突然無法控制,那可就是生靈塗炭了。
“你怎麼了?”在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