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4/4 頁)
稱之為“滑稽”。豐子愷連續在《文學週報》發表作品,並引題頭曰之為“漫畫”,“漫畫”一詞自此而始。在西方藝術史中,最早在版畫中就出現了很多類似漫畫的創作。1831年,法國藝術家杜米埃創作政治漫畫《高康大》諷刺七月王朝的統治並因此被捕入獄,從那時起,漫畫這一類別的創作在西方已經非常成熟。中國漫畫的興起受惠於20世紀初期報紙雜誌的繁榮。雖然中國在1872年的時候在上海就創刊了《申報》,但此時中國的報紙並不發達,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為宣傳革命及新思想的需要,廣州、上海等主要的大城市裡迅速成長起很多新報紙。漫畫因可讓讀者在愉快之中體會到問題的深刻,報紙都樂於刊登漫畫,對漫畫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華君武的漫畫藝術生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起來的。
1930年,就讀於杭州浙江省立第一中學的華君武剛好15歲,他有感於同學打防疫針時的疼痛,用極度誇張的手法表現了同學打針時表情,被校刊負責人發現並發表在當期的校刊上,這極大地鼓舞了年少的華君武,他由此走上漫畫之路。
1933年,華君武赴上海求學。當時的上海是中國漫畫的中心,有眾多登載漫畫的刊物。在上海期間,他不但結識了一大批當時上海漫壇的重要人物,如豐子愷、魯少飛、張光宇、張正宇、葉淺予等,還結識了丁聰、黃苗子等一批年齡相近的漫畫作者。隨著他思想認識的提高,他的作品慢慢有了明確的主題。為了與別人的創作區分開來,他以多人物場景表現漫畫內容,將社會中的各色人物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以多取勝。大量以“多”為基調的作品給他帶來了聲譽,人稱“畫大場面的華君武”。
抗日戰爭爆發的第二年,華君武的好友黃嘉音給他提供了一筆數目不小的路費,支援他去延安。
在延安,華君武繼續創作漫畫。很快他就發現了新問題,即他創造出來的作品,很多人都看不懂。有一次,他把畫好的漫畫掛在工農兵勞動要途經的河邊,結果過往的人對它沒有任何興趣,很多人更是頭也不抬就走過去了。這讓華君武很受打擊。為了能夠引起別人的興趣,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