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 1984年,鮑旭東一家看望蕭軍,與蕭軍合影。由王德芬拍攝。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 作家蕭軍雕像,遼寧凌海市淩河公園。蕭軍(1907-1988),凌海市下碾盤溝人,中國作協副主席。代表作品《八月鄉村》等,家鄉1990年為其立紀念碑。圖/FOTOE
>> 1938年4月,毛澤東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講演。1940年6月,蕭軍第二次去延安後,曾擔任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教員。圖/FOTOE
>> 1983年5月,蕭軍在後海海北樓陽臺上。圖/CFP
>> 1936年10月22日,魯迅先生喪儀——章乃器先生在魯迅墓地發表演說。左起:蕭軍、姚克、章乃器、沈鈞儒、鄒韜奮;前排右起:許廣平、周海嬰。圖/FOTOE
>> 蕭軍故居,北京後海海北樓。圖/CFP
>> 1937年春,作家蕭紅、蕭軍(後排左三)與許廣平(後排左一)、周海嬰(前排)在魯迅先生墓前。圖/FOTOE
>> 本文作者鮑旭東2010年拍於北京。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 1933年,上海,蕭紅與蕭軍合影。圖/FOTOE
>> 撫養鮑旭東長大的包媽媽和六歲時的鮑旭東。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 1971年,蕭軍送給女兒的照片,旁邊是蕭軍寫在照片背後的字。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
紅色高棉1984(1)
圖┃郭建設 文┃楊東曉
1984年10月1日,*柬埔寨聯合政府三方武裝力量的領導人西哈努克、宋雙和喬森潘參加了中國的國慶閱兵式。次日,“三巨頭”接受《中國日報》獨家採訪時,還顯得很激動,並且對柬埔寨的前途都表示樂觀。
次日,《中國日報》在頭版中央位置刊登了採訪稿以及採訪“三巨頭”時的現場照片。這張報紙後來成了記者團進出柬埔寨各戰區的特別通行證。
這年年底,聯合國將討論柬埔寨問題,三方武裝力量正在爭取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日報》是一份在聯合國能夠看到的英文報紙,民柬希望國際社會能從《中國日報》上看到他們在抵抗越南入侵時的團結、合作。從10月5日開始,《中國日報》派出的以張惠民為團長,攝影記者郭建設和文字記者於文濤為成員的記者團,對紅色高棉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戰地採訪。
越南支援下的韓桑林部隊,把波爾布特領導的紅色高棉打到了柬泰邊境的梅萊山。1984年,波爾布特的民柬國民軍號稱有10萬大軍。中國記者在這裡看到了一支完全由吃苦耐勞的農民組成的部隊,忠誠、勇敢。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頭腦像波爾布特要求的那樣——純潔。在經歷過數次殘酷的“大清洗”後,也只有頭腦“純潔”的人,才能跟著他們的領導人站在柬泰邊界這塊抗越的最前線上。
宋雙對外號稱有兩萬軍隊,這派武裝力量有迷彩服、摩托車,還創辦了軍事院校——只有小學校那般大小。
柬埔寨還有一股力量,只有大約3000到5000人,總指揮是西哈努克親王的第五子諾羅敦·柴可蓬(音,Norodom Chakpong)。
這一年,紅色高棉正處在低潮期,不僅在軍事上被趕到了邊境,在國際上的聲望也因其高壓、大清洗而落至最低點。一部揭示紅色高棉政權血腥屠殺的名為《戰火屠城》(The Killing Fields,又譯《殺戮之地》)的美國電影已經拍了一年多,幾個月後就要公映。記者團就是在這一時期進入梅萊山區的。
■ 紅色高棉
進入梅萊山幾乎沒有路,吉普車在45度的陡坡上行駛。
於文濤說,柬方非常重視中國記者的安全問題,他們每到一處都有一個班的兵力隨身保衛。熱帶叢林裡沒有路,但處處是游擊戰場,雙方埋下的地雷、竹籤陣等致命武器無處不在。保衛他們安全計程車兵把記者團圍在中間,記者只能踩著他們的腳印走路,才不會觸雷。
晚上三位記者睡在西哈努克親王和莫尼克公主下榻過的國賓館裡——小樹林中的一個木棚,有隻木床有頂蚊帳,這是戰地接待的最高待遇了。負責安全計程車兵們則在四周徹夜巡邏。
白天,紅色高棉的陣地上,活躍著一支婦女擔架隊,把受傷的戰士抬下來。周邊的民眾,對於炮聲和零星的槍聲早已習以為常。令中國記者觸目驚心的,是因地雷爆炸而截肢的傷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