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2/4 頁)
笑道:“想來另一半目前不便讓我知道。”
過了一日,朝雲如夫人身邊的女使阿珠就將首飾還了回來,在子菱一再追問下,阿珠才勉強透了些風出來。
原來前二天朝雲如夫人去看望二姐時,正巧見二姐戴著當初從太君那裡分得的鑲玉石金鐲子,當場就讓如夫人感覺有些不對,讓二姐脫下一來細一看,便肯定這雙鐲子好像是太君的一雙鑲玉刻金石榴鐲子,但細一看質地卻差了許多。朝雲是知道太君那雙鑲玉刻金石榴鐲子上的二塊玉石雖不過半個小手指大小,但卻是極好的羊脂玉,但如今自己女兒手上帶著的卻不過是不值甚錢的玉石,再說這雙鐲子上石榴的做工也是不算考究,怎可能是太君留給孫女的物事。
朝雲二十年前曾是太君屋裡出來的女使,那時太君屋裡的首飾就是由她管了五六年,對於太君名下那些首飾的好壞優次和太君喜愛程度,她是非常瞭解。再說太君手裡還有一本這首飾冊子,更是用筆細描了所有在冊的首飾模樣,還一清二楚的記錄著首飾的來歷。有些是太君嫁進王家帶過來的,有些是後來太爺為太君添置的,還有是別人孝敬太君的。所以當年依著首飾清單,朝雲是將每一件首飾都是細看過一遍,也就明白太君素來喜歡的首飾都是做工精緻考究、成色上佳,而那些只圖個新奇或質地稍差一些的首飾,太君最多不過戴上一二次,便賞給別人,從不留在身邊,更不要說是上冊子。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朝雲之後不在太君跟前,對於太君以後添置的首飾也不清楚,但也能敢肯定二姐手裡這套普普通通的金首飾絕對不是太君留下的物事,更何況在太君遺願中寫明瞭分給孫輩的全是她年輕時用的首飾,而太君年輕時用過的首飾,雖過了二十年,朝雲卻也是有印象的。
朝雲如夫人心裡有了疑問,回家之後便向子菱借來首飾,然後偷送到外邊的金樓檢查,結果金樓的人道這些首飾都非甚老久之物,最多不過三四年前打造的,而且成色也不佳,甚至有二件還不是金制的,不過是踱金而已。
更多到,地址
………【第五十九章 又一年過了】………
第五十九章又一年過了
當時朝雲如夫人一聽。先是氣得跳腳,但很快她冷靜下來便敏感地意識到此事有蹊蹺,絕對是有人換偷換掉太君的首飾,以次衝好。只是,這種偷樑換柱的行為是在太君在世之前,還是在世之後,就值得思考了。
這會她依稀中記得早年太君手裡有一套點翠掐金的首飾極為貴重,但清理太君遺物時卻並未見這一套首飾,難道也是有人偷去之後,還考慮周密地將首飾冊裡的那一頁關於點翠掐金的內容都撕去了?
朝雲如夫人如今且多了個心眼,雖心有疑問,但面子上卻是不動聲色,暗中查詢原因。
阿珠說到此處停了口對子菱道:“如今娘子知了這事,但千萬記得莫要說出去才是。”
子菱卻免不了將疑惑說出來,“幾位夫人得到的首飾更多,她們怎沒有發現這種問題?”
阿珠搖頭道:“其中關節我且也不清楚,只不過猜測若真是有人偷走了太君的首飾,想來這人也不敢太過猖狂,只敢偷少許太君以前長期未使用之類的首飾,再說現在也不能確認有多少首飾已經被換了去,指不定就娘子你和二姐二人手裡的物事碰巧被換了去。”
阿珠臨走前又囑咐了子菱對於此事要守口如瓶。就離開了。
當然子菱雖然對於這件事有些好奇心,但理智告訴她想要將太君屋裡的首飾換掉這絕對不會是一件簡單的事,為了避免有人多嘴惹出甚麻煩事,子菱也細囑咐知道此事的幾位女使休要說出去。
年關將近,子菱的注意力很快就轉移到過年要準備的物事上。
如今王家治喪期間,過年自然一律從簡不可能像往年一樣大擺宴席,但親友間饋贈年節的禮物卻還是要準備,往年家中有駱二孃在,子菱自是不用操心這些事,雖說如今成了親,上有二夫人和嫂嫂操心這件事,但子菱私下該走的人情還是要走的。
這會子菱將潤玉和銀姐叫到跟著,三人自是開始起草送饋歲的名單。名單裡除了子菱孃家、劉義母、趙大姐家、王青雲外邊的朋友同窗之外,王府上上下下的主人僕人也要依著親疏輕重關係準備年禮。因送的年禮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輕,其中的門道且是讓子菱有些暈頭轉向,還好有院裡有婆子對於府裡的情況瞭解很多,依著往年其他房裡準備年禮的大體情況,再由子菱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稍加修改,用了二天時間,大體做了個名單。
名單做好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