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解決金山移民工作的難題。 。。
第三十二章 出讓土地圈地運動 失地農民苦不堪言(2)
國務院國發'2006'17號檔案(《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貫徹實施三年來,對錦金山縣庫區移民改善生存環境,提升生活質量,加快脫貧致富程序,促進庫區穩定和諧發揮了較大作用,但由於政策的不夠完備和庫區各類歷史遺留問題,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
一、實施移民後扶持政策的現狀
金山境內兩庫、兩壩淹沒涉及全縣11個鄉鎮116個行政村515個村民小組,淹沒影響國土資源萬畝(其中耕園地41149畝),淹沒行政企事業單位754家,搬遷安置移民40172人。安置形式主要透過農業安置、“農轉非”安置和外遷安置進行。由於電站建於計劃經濟時期,補償標準較低,且是邊規劃、邊概算、邊移民,致使前期移民搬遷滯後工程建設,在工程“水趕人”的嚴峻形勢下盲目搬遷後靠,造成移民耕地少而貧瘠,產量低而不穩,基礎設施十分薄弱,諸多遺留問題制約了移民群眾脫貧致富的程序,影響了庫區的和諧穩定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2006年5月17日,國務院出臺了國發'2006'17號(《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檔案,這項重大惠民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充分體現,是對廣大庫區移民群眾的真誠愛護和關心,亦為解決庫區移民遺留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項政策實施三年來,庫區長期存在的遺留問題得到相對緩解,移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移民經濟發展的後勁得到一定提升。
1、發放後扶持直補資金使移民群眾享受到政策恩惠。國發'2006'17號檔案規定,每個原遷移民每年直補到人資金600元,政策延伸20年。省政府核准該縣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人口為24860人,其中原遷移民19436人,移民新增人口5424人。至2008年底,已為19426人兌現資金萬元,人均兌現1200元,兌現到位率。
2、實施後扶專案和“兩區”專案最佳化了移民生存條件。該縣移民新增人口5424人,後扶持專案按人平每年500元計算,2007年移民後扶持專案資金萬元,共完成低產田改造155畝,有償調田106畝,新建柑桔園2021畝;移民危房維修28戶55間;建蓄水池144口;建沼氣池1245口。“兩區”發展規劃2008年8月透過省移民局審批備案。為及時解決庫區移民生產生活方面的突出問題,該縣於2008年初提前啟動了津洋口泵站改造增容、陳家坡移民安置點引水工程等24個建設專案,這些專案都已竣工使用。
3、兌現糧食補貼政策緩解了庫區連帶人口群體矛盾。2008年5月,透過對庫區淹地不淹房未遷失地農民和原遷居民的調查核定,全縣符合庫區糧貼政策的補助物件共5220人,其中淹地不淹房未遷失地農民3717人,原遷居民768人,滑坡影響區人口735人。省移民局出臺政策,每人每年糧貼補償300元,已完成2008年度的兌現工作。
二、實施後扶持政策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國務院'2006'17號檔案無疑給廣大移民帶來了了福音,其貫徹實施為移民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為庫區長治久安提供了政策保障,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凸顯出如下值得注意的問題:
1、後扶專案難與新增人口利益緊密掛鉤。省政府對省管水庫的移民新增人口確定按人平500元實施專案扶持。在實施這個政策上,各鄉(鎮)在後扶人口登記結束後,根據本鄉鎮新增人口計算後扶持專案資金,以移民村為單元,對後扶專案進行調查摸底,分年度確定扶持專案,報縣審批後實施。但因山區地勢偏僻,新增人口戶居住分散,後扶持專案無法與每個新增人口戶直接掛鉤,難於保證每個新增人口都受益,實現移民新增人口的意願很困難,導致實施中矛盾突出意見大。更為嚴重的是移民“農轉非”新增人口大多數居住集鎮,無生產資金,無扶持條件,後扶專案難於確定。因實施無載體,集鎮移民新增人口受益更困難。城區現有400多戶移民後扶人口,大多數是原企業改制時下崗人員,基本靠吃低保維持生計,無耕地,無職業,更無扶持條件。如何對這部分人實施後扶持,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最佳化生存環境,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2、“兩區”發展規劃專案投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