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葛青雲等並立,有“臺灣三劍客”之稱。諸葛青雲為還珠樓主的私淑弟子,亦於1958年以諸葛青雲為筆名,以《墨劍雙英》、《紫電青霜》、《劍海情天》,以所謂“才子型”武俠文學而聞名。他們三人均在1958年從事武俠文學,但在寫作風格上基本還是沿襲了舊武俠文學一路。
古龍的出現卻是另闢新徑,他以“新派”在臺灣武俠文學界獨樹一幟。古龍是1960年踏入武俠文學界的,肇始時的幾部作品反映一般,並不起眼,直至1964年他寫完《浣花洗劍錄》之後,才開始紅了起來。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後寫成的《多情劍客無情劍》、《鐵膽大俠魂》、《蕭十一郎》,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後人編書時將之分為十一個系列。雖然他的“新”法與金、梁有所區別(尤其是在忠實歷史、細節描寫、文字風格方面),但一般人仍將之歸入“新派”。因之,六十年代可謂新武俠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也是港臺二地興起的武俠文學之大觀。相對而言,大陸這一段時間正是反右運動至文革初的亢奮、激動時期,政治運動壓倒一切,文壇萬籟俱寂。
金、梁二位經常都是同時寫三部小說,這麼多人物、情節,要做到各有新意,不落俗套,就得像象棋國手,一人同時與幾個,甚至多達十個以上的人對弈一樣,“一腦多用”。金庸此一時期撰著了《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連城訣》、《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一路寫來,氣勢萬千,人物眾多卻個性鮮明,情節跌宕起伏卻絲絲入扣,現在的金庸迷也好,研究者也好,都被他在這一時期的作品所吸引,也給予相當的好評。梁羽生繼一九五九年元旦開始刊載《萍蹤俠影錄》,連續寫下了《冰川天女傳》(1959年8月15日)、《還劍奇情錄》(1959年11月)、《散花女俠》(1960年2月)、《女帝奇英傳》(1961年7月)、《聯劍風雲錄》(1961年7月)、《雲海玉弓緣》(1961年10月)、《冰魄寒光劍》(1962年)、《大唐遊俠傳》(1963年元旦)、《冰河洗劍錄》(1963年8月)、《龍鳳寶釵錄》(1964年6月)、《狂俠天驕魔女》(1964年7月)、《慧劍心魔》(1966年5月)、《風雷震九州》(1965年9月)、《飛鳳潛龍》(1966年11月)、《俠骨丹心》(1967年10月)、《瀚海雄風》(1968年3月)、《鳴鏑風雲錄》(1968年6月)、《遊劍江湖》(1969年7月)共計19部小說,大都發表在《大公報》、《新晚報》、《商報》、《正午報》這幾家刊物上,很多作品是一年內三部一齊上,如1959年、1961年。1961年開寫三部時,1959年的三部有的還沒寫完,頭緒紛雜卻條理清楚,實非易事,這是完全不同於其他作家的寫作方式的。而金、梁二位每日寫作,難免有急就章之誤,這也是現在金庸要花大氣力訂正、改寫其原稿的錯漏之處的原因。他的說法是古人有“悔少作”之說,他也要將當時匆匆寫下的錯漏進行修正,以期改得更合理、更完美一些。有人對此不以為然,有人則贊他認真改寫,可將其作品視為文學經典,云云。
這一段時期,古龍也走入他創作的豐收時期,從《浣花洗劍錄》(1964年)、《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都是1965年、66年間撰寫的,《鐵血傳奇》(楚留香故事系列)(1967年),其後的《多情劍客無情劍》、《鐵膽大俠魂》二部曲(又名《風雲第一刀》),營造出古龍小說的特殊風格與寫法。
我不想以嚴格的時間來劃分新武俠文學的三個階段。譬如說,金庸的《鹿鼎記》是1969年開始寫的,對梁羽生的作品,我也劃至1969年7月開始連載的《遊劍江湖》止。可以說,梁羽生的作品的劃分主要在時間上,但將他們二人的劃分放在這一時間點上,也有一點理由。就是他們二位均是報人,除了寫武俠小說之外,還得編報,寫副刊、社論等,也有散文(金庸多一些政論體散文,梁羽生多一些文化、文學題材散文)。因而,都不免受到當時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比如,金庸的《笑傲江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在諷刺文革中愈演愈烈的“個人崇拜”的。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則往往為堅持他的歷史觀而努力,這是要承受政治壓力的(他在左派報紙工作),彼時的大陸,一切歷史的研究都必須以階級鬥爭為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