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頁)
我還是希望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儘量能夠寫下自己當時的日常生活,這樣也就是為歷史儲存一個真實的檔案。我們的歷史觀就只有政治、英雄、鬥爭,老百姓怎麼生活呢?我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談日常生活的歷史,以後有機會我倒是願意講講這個。今天當然不講了。只是剛才這位老太太說的事給我一些觸動。
下面開始講今天的正題——被延誤的現代化。我們談的中國近代史,用英文就是modern history; modern 就是現代的意思,實際我們認為的中國近代化或現代化——在我的演講中,近代、現代是同義的。這個歷程是從1840年開始的,也就是從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很不順利。我們知道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前,周邊國家的文化能比中國的華夏文化更發達更優越,中國那時由於地理環境的限制,跟更遠的地方交往也不多,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宇宙觀世界觀是華夏中心主義,就是說中國是天下之中,天下都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我們以中原為中心,四周的其他國家民族都稱為狄、夷、蠻、戎,認為他們的文化都很落後。確實,周圍的國家都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我們稱之為儒家文化圈,不限定於中國,包括日本、朝鮮、越南,都是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以中國為中心的體制叫宗藩體制,中國是宗主國,其他的都是中國的藩屬國。他們每年要向中國進貢,中國也要還貢,中國一般來說不干涉他們的內部事務,但是他們如果有請求,中國可以派兵。中國的君主叫皇帝——像朝鮮越南不能叫皇帝,只能叫國王,他們的國王得需要中國皇帝的冊封,才具有合法性。
這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前的華夏中心觀。就是認為世界上只有中國是最發達的,一切以中國為中心,其他的國家都是中國的藩屬國。
現在我們形容人很野蠻還說“食人生番”,番就是沒有文化,有生番還有熟番,熟番也是番,但受中國文化影響已經很深了,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淺或沒有受過影響的就是“生番”。
實際上,在康乾盛世的時候,尤其是乾隆年間,西歐以英國為代表的工業革命已經發生了,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當時中國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對世界上的變化毫無瞭解。這時英國的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已經完成,急需擴張自己的商品市場。他們覺得中國地大物博,人口又那麼多,是個巨大的商品市場,因此急於開啟這個大門。所以在1792年,乾隆皇帝做八十大壽時,派了使臣馬嘎爾尼到中國來給乾隆祝壽,肩負著英國國王的使命,想跟中國通商,不要僅限於廣州的十三行。
當時中國人對世界的印象,我們還可以舉個例子。閉關政策是禁止人們出海,也不讓外國人來,但在廣東、福建的沿海地區,不斷有當地居民闖南洋謀生創業,那些人在清朝的觀念中認為是天朝棄民。乾隆年間,印度尼西亞已經有很多華僑了,還是比較富有的。印尼當時被荷蘭殖民,當地人、荷蘭人和華僑之間有一種衝突,直到現在,印尼都經常有排華事件。乾隆年間也發生了一次大的排華事件,有好多華僑被殺了。慢慢訊息傳到兩廣總督那兒,就彙報乾隆,乾隆一句話,說這些人死得活該,天朝棄民,死有餘辜。這可見當時的對外觀念。
中國:被延誤的現代化(2)
馬嘎爾尼帶了很多精心挑選的禮品獻給乾隆,實際也是想炫耀他們已經很進步了,船來了之後,中國官員沒有通商的觀念,覺得你來給皇帝祝壽,就是向我進貢,你是遠番,我們都不知道你在哪兒,你主動來進貢,想成為中國的藩屬國。所以從廣州開始,就在馬嘎爾尼的船上就插上了一個大標牌:英吉利進貢船。馬嘎爾尼一看這個,很不高興,但想到見皇帝是他的主要目的,就忍住了,沒提抗議。到天津後,進京了。這邊乾隆也很高興,有個英吉利主動的要來給我祝壽。當時翻譯“英吉利”三個字都有口字邊的,為什麼要帶口字邊?這是帶有歧視性的翻譯,認為他們還是處於很野蠻的進化的過程中。
馬嘎爾尼到北京之後,又面臨一個問題,怎麼見皇帝?按照中國的規定,藩屬國見皇帝都要下跪的,馬嘎爾尼說按照我們英國是不能向外國皇帝下跪的。就為了這個禮儀爭了很久,馬嘎爾尼堅持不能下跪,最多像見英國國王那樣行單膝禮。中國負責禮儀的大臣嚇了一跳,說怎麼能拉著皇帝的手親嘴呢,這絕對不行。馬嘎爾尼說那麼可以這樣,我給乾隆下跪,那邊要放一個椅子,放英國國王的像,也就是對英國國王的像也下跪,這表示雙方平等。但清朝的官員無法接受這個觀念,說你是我的藩屬國,我們天朝的官員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