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接受哥兒們的祝賀。是啊,有什麼不高興的呢?從一個外地人、一個家境貧寒的農家孩子成為這座擁有200萬人口的美麗城市的副市長,又在領導圈子裡往前靠了兩三位。市電視臺裡,隔三岔五就有我的新聞,不是這裡開會,就是那裡視察,我的形象在臨湖可謂家喻戶曉,市裡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公務員,無論在什麼場合見到我,都表現出一副誠惶誠恐畢恭畢敬的模樣,那些在街上值勤的交警,看見我的車駛過都要敬禮,這樣的地位和待遇,難道我還不知足嗎?
這不是知足不知足的問題,這是一個人生目標和追求的問題。這個問題太嚴肅,話題太長,我現在不便詳細講述,以後有機會會展開來認真回顧的。
我之所以認為臨湖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當然因了它的地理環境。這座城市依山臨湖,所謂湖光山色在這裡體現得非常自然、非常協調。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2)
臨湖市的北面,是一道青綠色蜿蜒起伏的山巒。這座山巒是江南一條著名山脈的餘脈,那條著名山脈的海拔高度江南罕見,可是它的這條餘脈的最高海拔僅僅600米。這條小小山脈的最高峰,當地人稱聚秀嶺,聽這個名字就可以想見,當地人對山上的風貌是高度讚賞的。古人有一句話,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聚秀嶺儘管不高,卻略微有些名聲。山上多少有一些前人留下的古蹟,甚至有傳言是仙人留下的足跡的——儘管那石頭上的所謂足跡其實不過是風化印跡,當地人卻非要附會成仙人來過這裡,這也是以往的“追星”行為吧。聚秀嶺上的林木倒是秀美蓊鬱,每逢春天,雜花生樹,滿嶺都是野生的桃李杏樹和杜鵑開出的花,爛漫成一片旖旎的景象。而秋天一來,山上的青楓樹葉紛紛轉紅,就像市裡那個酸不溜啾的詩人在市報副刊上所寫的:
嶺上落下一片彩雲
這句詩儘管酸,你卻不能不認可它還是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聚秀嶺秋天的景色的。
聚秀嶺山雖不高,由於植被豐茂,更加上當地一年四季降雨量充沛,山上的蓄水量卻是不少。那些蓄藏在山間的水,化為許多條小溪從山上流淌下來,不約而同朝著山下一處低窪地帶彙集而去,在那裡瀦成了一個湖泊。湖泊本來多位於大江大河之畔,像這樣由山間溪水匯流而成湖泊的,大概不很多見。湖泊的出口處,是一條稍寬的河流,叫秀河。許多小溪的水流從這裡形成一條河流流出臨湖市的範圍,流向外面的平原曠野,而在古代沒有公路的年代,外面的世界便憑這條河流與當地溝連交通。
這座湖泊早先叫什麼,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它叫“秀湖”,也有說叫“聚秀湖”,聽這兩個名字就可知道,這湖泊的景象同樣是風光旖旎風情萬種的。後來,為了打造城市名片的需要,終於給它確定下正式的名字,還是叫聚秀湖——這樣可與聚秀嶺統一配套起來。
湖水整天倒映著天光雲影,聚秀嶺和那一長條山脈也倒映在湖中,更有掠過的飛鳥、岸邊的樹蔭,湖裡不時劃過的小船,都在水裡留下它們的影像。
這湖和聚秀嶺一樣,一年四季的氣象也不盡相同。春天的湖水很綠很綠,綠得如同一塊巨大的琥珀;夏天的水則變成蔚藍色,藍得晶瑩透亮;秋水變得明澈透明,就和季節給人的感覺一樣;到了冬天,湖水的顏色黯淡下來,就像一個心事重重陷入沉思的人。
據說臨湖這座城市,當年就是在一座水運碼頭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依山傍湖,這樣的城市在江山省還真是難找。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1(3)
不過,在我眼裡,臨湖的美麗不僅在自然山水,更在其城市建設。不是嗎?
二十年多前的臨湖,由於市區的簡陋甚至破落(這從過去留下的一些老照片可以看出來),並沒有留下多少讓市民值得記憶的東西。市區最寬的一條馬路僅有十米寬,路兩旁的房屋也只有兩三層樓,最高的建築是位於馬路中段的百貨大樓,也不過四層而已。從這條主幹道輻射兩邊的街巷,要放在今天,讓人簡直不敢相信它屬於一座地級城市。裡面的房屋建築多為老舊的平房,甚至有僅容兩人並肩而行的極細窄的老街,兩旁則是傳統的黑瓦片、木板牆的民居。這種民居由於年代過於久遠,不僅四面漏風,而且有所欹斜。一長排欹斜的木板屋相互倚靠連線,倒也一直維持著其綿綿不息的“生命力”。
主幹道的路面,已經多年失修,一些被車輛碾壓稍多的部位,水泥碎裂,卵石滾落,坑窪之處總是積著一汪水,晴明天氣又揚起塵灰。小街小巷的道路更是不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