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一看,還是讓武王目瞪眼呆,一箱箱的珠寶,一袋袋的糧食,堆滿了鹿臺和鉅橋。據說武王動用了好幾十部馬車,才把這些珍寶拉回鎬京去,至於糧食,武王就派人分發給災民,圖個好名聲。
第五件事,這是件大事,影響深遠,就是論功行賞。這是件很平常的事,打了勝仗,建立了新王朝,說什麼也要犒勞犒勞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不平常的是,這次獎賞的東西很誘人,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東西,那就是土地。據說,武王共分出去七十一塊土地,造就了七十一個諸侯國,並且明確規定,這些諸侯國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可以世代傳承下去,可以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
在當時來說,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於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很多年以後,這些諸侯國會不斷壯大,甚至超過自己,最終把自己親手建立的周朝滅掉。
第十四節 武庚之亂(一)
一,成王繼位
周武王滅商建周後,在位僅僅兩年,就突然駕崩。沒辦法啦,要怪就怪他老爸命太長,活到了九十多歲,才把位子傳給他,等他當上周王時,已是高齡人士,少說也有六七十歲了。能堅持把商朝滅掉,就算他不枉此生了。
武王一死,太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這周成王,卻是個十二歲小孩,這就叫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周武王六七十歲病逝,他怎麼會有個十二歲的太子,看來只能這麼解釋,要不是武王晚婚晚育,要不就是這個太子是武王最小最小的一個兒子。
成王年幼,再加上建周不久,還有很多不安定因素存在,朝基不穩,他一個小孩子,有何能力擔當如此大任,這是件令周朝大臣們極為頭疼的事。不過還好,在沒有吃頭痛藥的情況下,他們的頭不疼了,因為有一個人站了出來,願意暫時掌管國家政權,輔助成王治國。
敢擔當如此重任的人,肯定是個不簡單的人,沒錯,這個人德高望重,聲名顯赫,他就是周公旦,又名周公。我們常說的夢周公,周公解夢的這個周公,就是這位仁兄了。
周公何許人也,他可厲害了,是西周初期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後來還被人尊為儒學奠基人,就連孔子,對這位前輩,也是非常尊敬。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是周家除了文王和武王之外,又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滅商建周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武王在論功行賞時,對這位弟弟也是特別關照,給了他好大一塊封地,是為魯國(今山東曲阜)。
周公在自己的封地魯國當上國君後,本認為可以過上逍遙的日子,甚至還有退休的打算,把自己的國君讓給自己的兒子伯禽,自己雲遊四海去。但沒來得及提出,他的哥哥武王就死了,留下了年幼的侄子成王和剛剛建立的周王朝。
周朝根基未穩,國不可一日無主,作為周家一份子,周公義不容辭,打消退休的念頭,把國君讓給伯禽,自己回到了鎬京,當上了攝政王。
只有他,才有這個份量,擔當如此重任。
但他萬萬沒想到,他一心一意為周家貢獻,卻引來了一場禍亂。
二,武庚的處境
這場禍亂的源頭,來自東方的商朝舊都朝歌,商紂的兒子武庚。
武庚算得上是個悲劇人物,生不逢時,還沒來得及坐上王位,他老爸商紂就把本來應該屬於他的江山送給了周家。
於是,除了朝歌這塊地方外,朝歌外面的世界都改姓周而不姓商了。
這武庚真的鬱悶死了,本來自己家要什麼有什麼,熱鬧非凡,自從姓周的人家來過自己家一趟後,奇珍異寶沒有了,糧食沒有了,漂亮的宮女也沒有了。留下的只剩下空蕩蕩的王宮和一個徒有虛名的銜頭—殷侯。
這殷侯當得確實不怎麼樣,要權沒權,要錢沒錢,還時不時要應付周家人的突擊檢查,搞得自己神經兮兮。
但武庚不虧是帝王之後,這腦子,比一般人要好使。
三,叔鮮和叔度
經常到武庚家搞突擊檢查的是兩個人,一個叫叔鮮,一個叫叔度,因為叔鮮的封地在管,叔度的封地在蔡,所以叫他們為管叔鮮和蔡叔度。他們是兄弟倆,都是周家人,是武王的兩個親弟弟。
這兄弟倆,受了武王的重託,他們的工作是監督和管制武庚,預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