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第2/4 頁)
臺灣島上的十一座糖廠的原材料來源。沒年的白糖產量超過了五千多噸,因此而產生了一千八百多萬兩的財富。
或許有人說這五千多噸的白糖怎麼就一千八百多萬兩呢。其實這是因為在臺灣島內,白糖的價格並不高,而且島內的消耗也不少,基本上佔了三分之一。大明才是白糖的主要外銷市場,也是利潤最高的市場。
另外農業的其他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糧食基本上能夠滿足臺灣島內的消耗,並能夠保證移民的情況下,蕭明乾便開始鼓勵農戶發展養殖。並且帶頭建起了十幾座大型的家禽家畜的養殖廠。
在蕭明乾的鼓勵下,同時也在糧食價格大跌的情況下,農戶也願意將糧食拿出來,進行家禽養殖。到一六一七年底,基本上保證了每家每戶都能夠隔個四五天的來上一頓葷腥的。這樣的生活,讓後來的那些大明流民都以為自己來到了神仙之所。其他的如果樹種植,藥材種植,更是多不勝數。
當然,工農也的發展也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五年來,除了南洋,基本上是大明的商人以及李旦這個算是半個臺灣商人做轉口貿易外,北部的大明,日本,朝鮮,蒙古,以及後來的後金基本上被臺灣島商人給控制住了。
每年都有大量的臺灣商人來往於這些地區,將臺灣島內的商品售往這些地方,然後在將大量的原材料,如煤炭,礦石,木材,藥材,茶葉,生絲等等,蒙古的羊毛,羊奶,皮革甚至是活羊,活牛,馬匹等等運回臺灣,當然還要加上大量的大明流民及遼東的因戰亂而無法生存的漢人。
當然五年來工農業及商業的繁榮發展,也帶來了一個非常的嚴肅的問題。那就是作為貨幣的金銀的大量的缺少。
自從開發臺灣島同大明的交易以來,銀荒幾乎一直伴隨著臺灣島。白銀的稀缺,使得臺灣島內的物價比之外面要低上不少。這也是蕭明乾不全面開放臺灣市場的一個原因。
雖然蕭明乾已經下大力氣,阻止黃金白銀的外流了,但是仍然跟不上臺灣的經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開發臺灣市場,那簡直就是在找死。
不過實在沒辦法,誰讓臺灣島內不產銀呢。雖然臺灣也有些大型的金礦,但可惜的是,蕭明乾他不知道啊所以,蕭明乾現在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日本了。日本的白銀產量那一個高啊比如那石見銀山,蕭明乾恨不得直接搶過來。但是為了大規模的消耗日本的國力,蕭明乾還是忍了下來。
不過長此以往,那也不是個辦法啊蕭明乾只能將主意打到制幣上來。他想透過大量發行白銀合金錢幣,甚至是紙幣的方式來緩解銀荒。
當然這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成的,現在他正在讓人設計金銀幣的模板,並且打算利用衝壓技術來進行生產。而且為了防偽,他決定採用其他地方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的合金,同時也在花紋上,儘可能的做到精細。這樣一來可以防偽,二來也能緩解銀荒。
至於紙幣,蕭明乾現在還無法配置出那些特殊的油墨,也沒有那種特別的紙張,只能等以後再慢慢的嘗試研究了。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問題,但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一俊遮百醜。臺灣島的高速發展,物質的充沛,使得臺灣的實力急劇上升。
二百零二章臺灣島的發展4
二百零三章臺灣島的發展5
二百零三章臺灣島的發展5
經濟發達了,技術先進了,自然便帶來了聯合護衛軍的強大。
五年前,聯合護衛軍僅有四千多人,加上福船也就六十來艘。但是五年後的今天,聯合護衛軍已經擁有了四萬專業化的海軍,兩萬裝備了這個時代最先進的後裝膛線燧發槍。
或許有人會有個疑問,三百萬的人口,怎麼就六萬正規軍啊這比例是不是太低了?其實這是沒辦法的事情。臺灣島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對勞動力的需求非常之大。僅僅蕭明乾主持建立的那些個大型工廠,所消耗的勞動力就達到了近四十萬,更不用說民間湧現出的大量的中小型工廠和海商們所需要的勞動力了。
而且臺灣島的移民政策實行的過程中,十四歲以下的少年比例較之成年人要高上一些,而且女嬰收養計劃也在一六一七年開始實施了。
這樣一來,臺灣島的十四歲以下的少年就有八十多萬,其中女嬰已經達到了十二萬。可以說,現在的臺灣島完全是人口少年化。如此大的一個包袱,使得臺灣島的人力還是比較缺少的。在這種情況下,蕭明乾哪還有可能建立龐大的軍隊。更何況,維持大規模的軍隊,不要錢啊
可不要忘了,蕭明乾的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