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2/4 頁)
微微頷首,表示深以為然,眸中精光閃動,示意葉塵繼續說。
葉塵接著說道,“趙相公所言,正是此事的關鍵。發運司、轉運司、糴便司,本來是平級的衙門,但是負責的事情又有交叉,這本來是為了分權制衡,但是在當此關鍵時刻,卻很容易讓他們互相推諉扯皮,造成法不責眾之果。所以,臣建議三司使下個通文,在三司之中擇定一司總攬全域性,擔負主責。”
ps:本月九孔也想衝一下月票榜,所以有一個承諾,凡是每天捧場超過一百,或者月票超過二十,則在兩大更基礎上,必加一更。
第八十四章 宏觀調控
(本書的正版在網站,希望喜歡看本書的朋友,能夠來縱橫訂閱捧場,給我支援和動力,我感激不盡。)
“至於當地糧紳、糧商趁機投機囤糧,牟取暴利的手段,臣昨晚找來一些知情人進行了調查詢問,其中主要手段是摻雜使假,以次充好,陳糧冒充新糧,糧中摻雜黴糧和沙子,同時他們還買通了小吏,將這些糧食收購入倉,與倉糧一混,再難發現是何人所為,從中大賺其利。這一點臣認為可以指定主事的衙門,職責所在,中間不轉手他人,他們就會有所收斂。”
眾人反覆聽到葉塵提到找來知情人進行調查詢問這樣的話,趙普、趙光義、羅公明等都深感慚愧,他們身居高位多年,習慣於坐在屋中和一眾幹吏、幕僚進行商量,卻已經沒有了找來知情人進行調查詢問的意識,特別是在如此時間緊張的情況下。
實事上,這是一種官場通病,自古以來的當官的時間一長,都會犯這種病,所以才有後世偉人說過的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用來警示各級當官的。
“針對這種情況,臣認為,可在糧包上直接註明售糧糧商的藉貫、姓名,如檢收摻假便要問罪。這樣一來,運送速度不但快了許多,而且倉促之下,他們很難想出其它辦法來作弊。”
“另外,據臣所知,糧商若是要作弊,還可在在支付上動手腳。三司使給臣的資料中提到,轉運司、發運司等平素購糧,有以錢易物和以物易物兩種方法。以錢易物簡單,以物易物就是以官告、度牒等文書。或者礬、茶、香藥、鹽、布帛、象牙等物品都可以支付糧價,這樣,價錢就不易確定,再透過加饒、 虛估、加抬等手段大動手腳……”
“囤積居奇,是諸種牟利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種,糧商唯高價是求,若外地價高而本地價低,便想法設法賣到外地。若本地糧荒,官府禁止外運,還要防止他們就此封倉不售,一拖再拖、一等再等,直到糧價暴漲,方才開倉牟取暴利。”
“可朝廷不是土匪,人家自己的糧食,朝廷又不能上門去搶。針對這種情況,臣認為朝廷對籌集大量糧食一事秘而不宣的做法就不妥當了。朝廷不想公開此事,一是怕引起百姓恐慌,民心浮動。二是擔心糧商們囤積居奇,提價惜售。所以,這事完全可以公開,當然為什麼要籌集糧食,這原因自然不能如實公佈,得想個說得通的理由。”
趙光義點頭稱是,插話道:“祥符伯所言甚是,一旦大肆徵糧,縱然朝廷不說,百姓、糧商也會猜到幾分,到那時謠言頻起,只會越傳越嚴重,與其如此,不如把開封府急需大量糧食一事公開與百姓。當然,就如祥符伯如說,是什麼原因,到底缺多少糧,這其中……還要進一步謀劃。”
“沒錯!如此一來,朝廷也可以讓地方州縣官府知道事態嚴重,在此當口兒他們就算平時再懈怠,也會打起精神,不敢太過放肆地從中取利或拖延不辦。另外,朝廷要下發相關公文,讓地方州縣以嚴律重典明確規定,抑制糧價上漲。而京師則從現在起就開始提價,糧價要一漲再漲,這樣就會誘引許多有條件自己運輸的糧商富紳千方百計地往開封運糧,甚至比官府的漕運還要快、還要用心。莫要小看了他們的能量,據臣所知,為了逐利,那些大糧商一旦行動起來,其能量之大恐怕連朝廷都會大吃一驚。此次開封運糧之事,恐怕他們運來的份額會佔相當大的一部分。”羅公明接著鄭重說道。
他所說之語,也是葉塵接下來所說的。在場重臣,無一不是聰明絕頂之輩,經驗、經歷在許多方面,都遠超葉塵,葉塵給他們開了一個思路,將此事攤開且將困難一一說了出來。眾人完全可以對症下藥,提出不少解決的辦法。
楚昭輔吃驚地道:“現在就要提價?這樣一來,京師百姓都要怨聲載道了。”
趙匡胤突然冷笑說道:“相較於兩個多月後可能會活生生地餓死他們,現在讓他們多花幾文錢,還是划算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