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部分(第3/4 頁)
箭如雨,喊殺之聲驚天動地。
朱令贄急令兵士們往前面的木筏上倒上油膏,燃起大火,一時間,十幾裡汪面變成了一片火海煙陣。
朱令贄本以為靠著這沖天大火,足可將宋軍燒燬擊潰,不料天不作美,正在此時,突然颳起東北風。巨大的火浪掉轉勢頭,向著南唐大軍的船隊猛烈撲來,南唐大軍怎麼也沒有想到會玩火**,頓時陣腳大亂,千百條戰船紛紛掉頭逃跑,就像沒頭蒼蠅似的在江水中你擁我擠,橫衝直撞,許多船上燃起了熊熊大火,兵士們紛紛跳水逃命。沒有起火的船隻也因變起倉促,互相碰撞,重則翻沉,輕則漏水。
曹瑋乘勢下令發起猛烈進攻,萬箭齊發。南唐大軍早已被燒得焦頭爛額,哪裡還堪一擊?許多戰船上的兵士不敢再戰,急忙豎起白旗,向宋軍乞降。
朱令贄見十萬大軍和無數戰船毀於一旦,知道大勢已去,便仰天長嘆一聲,縱身跳入火海之中,**而死。
這一仗,以兩萬破十萬,且宋軍大獲全勝,收繳戰船四百餘艘,兵器甲仗無數。自己損失不足一千。如此大勝,在此次宋軍伐南唐卻是頭一次,曹瑋和楊延平即使沒有參與攻打金陵的戰事,在此次伐南唐諸將之中所立功勞排名也是名列前茅。
李煜唯一的勤王之師旦夕之間灰飛煙滅,他最後的希望破滅了。得到這個訊息的李煜號啕大哭。他的弟弟李從善和徐鉉前來安慰他,並敘說大宋國力雄厚,亡國之禍在所難免。
李煜深以為然,便召叢集臣計議,準備遞交降表。
然而宰相韓熙載和國師樓炎明,以及大臣陳喬、張泊、王東陽都竭力反對,甚至陳喬以死相諫。他們認定金陵雖已被圍,但仍固若金湯。宋軍久攻不下,必然退兵。
李煜就是一個極沒有主見的人,又重新燃起了一線希望。他一面讓樓炎明、陳喬、張泊組織守城,一面向宋趙匡胤乞求退兵。
南唐大學士徐鉉善言辭,有辯才,人稱口若懸河,舌如利刃。李煜欲派他和另一個舌辯之士周維簡為使,同赴開封,並帶上李煜親書的乞緩師表,面見宋帝,打算以談笑弭兵鋒。
不料宰相韓熙載竟然主動站出表示願與徐鉉同赴開封,說服宋帝。
李煜雖然有些意外,但卻是大喜,徐鉉辯才雖強,但比起身為宰相的韓熙載,不論是經驗見識,還是決斷方面,都還差了一籌,且韓熙載身為宰相份量更重。
…………
…………
第二更深夜送上,求捧場,求月票,求紅票——————————
第五百七十三章 好重一枚暗子
(非常感謝‘輕輕的瘋子’、‘wars’的慷慨捧場和月票支援。)
“韓熙載、徐鉉?不見!若要本帥休兵,除非李煜自己出城向本帥稱降,這兩個措大莫非以為單憑口舌便能說服我大軍休兵不成。轟他們回去。”帥帳中,得知曹瑋和楊延平竟然以兩萬破十萬立下大功,表面欣喜,但實際上心中很是鬱悶的潘美冷笑說道。
“且慢!”
趙贊上前道:“大帥,李煜不降,卻遣使來見,名為求和,實為拖延。朝廷大軍已兵臨城下,自然不可能再答應他什麼條件,不過金陵城高牆厚,易守難攻,若是多困他幾日,消彌城中守軍士氣,對我們是有利的。此外,我軍一路攻來直取金陵,江南諸多城池仍在李煜的掌握之中,若是一一去打,難免勞師動眾,今若圍困金陵迫使各路唐軍勤王,正可逸待勞一一剪除。而且,我軍糧草輜重現在有些接濟不上,唐國堅壁清野,無法就地補允,要待國中運來,尚需時日。最主要的是,我軍兵卒一路奔襲亦已疲憊不堪,原也需休整些時間,大帥何不見見那韓熙載和徐鉉呢。”
禁軍大將馮鑫也上前說道:“大帥,末將認為趙將軍所言有理,若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逼得李煜走投無路主動投降,自然要比強攻硬打以致我軍死傷和金陵城內生靈塗炭好。金陵繁華,不遜開封,若是逼急了李煜,一把火將傾國財富付之一炬,豈不可惜?何況,如此堅城絕非只憑人力就可以攀附攻打的,要製作各種攻城器械也需要時間,如今他們需要時間調兵遣將,我們同樣需要時間籌措準備,為何不將計就計,至於議和…………此戰打還是不打,要看李煜降還是不降;此戰是勝是負,要看雙方的實力強弱。就如大帥剛才所言,韓熙載和徐鉉二人雖然負有才名和文名,但空有一張利口,豈能扭轉時局,怕他何來?”
潘美雙眉一軒,展顏笑道:“二位將軍所言有理,好,來人吶,擊鼓聚將,喚唐使韓熙載和徐鉉進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