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2/4 頁)
屍體上下兩側,少數放在了隨葬器物箱內。有些器底有許多劃痕,這表明有的器具是皇帝和皇后生前所使用過的生活用具。
正文 第一千二十七章 定陵
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皇后的陵墓。( 。xiluwx。 )建於1584到1590年,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明簷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臺階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內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顯皇帝之陵”。明的正後部是陵墓的主體——地宮。
定陵地宮是目前十三陵中唯一被開發的地下宮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 地宮共出土各類文物3000多件,其中有四件國寶:金冠、鳳冠、夜明珠和明三彩。
定陵的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面積為1195平方米。內無樑架,為石拱券,相當高大。地宮中有7座4噸重的漢白玉石門,設計巧妙,開閉靈活。地宮中又分為正殿、配殿、前殿,和地上建築完全一樣。中殿原狀陳列著祭器,那裡三個漢白玉石座,座前各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個青花大瓷缸,缸中原來盛滿長明燈燈油,供點長明燈用。後殿的棺床上停放著朱詡鈞和兩個皇后的棺木,棺旁放著裝滿陪葬品的26個紅漆木箱。
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歷時6年才完成,耗銀800萬兩。陵墓建成 時萬曆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那裡面能夠啟開這麼多金銀器就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了。
定際只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裡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這些就是陪葬的十二寶了,不過說起來,陪葬的不僅僅是東西,還有人。”劉大川說道:“五千年以前就開始了人殉制了,自漢代以後,絕大多數皇帝不再殺生殉死。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遺詔,令放無子的妃嬪宮女出宮。雖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均不及闔閭殘暴刻毒。直到明朝,人殉的風氣又死灰復燃,甚至成為了一種制度。”
駱天接道:“明太祖死後,共陪葬及殉葬40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後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餘38人都是殉葬而死。{ WWW。dushiwenxue。 }據史載,明朝的五個皇帝就陪進去了有近百名的嬪妃,這可能是古代美女們最悲哀的事情。明代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絕食,但其具體過程卻鮮見於正史。1464年,明英宗臨終時作出了一個決定:從他開始,廢除這種制度。他的繼任者憲宗皇帝在臨終前也再一次強調不要殉葬,以表達對先帝所作決定的尊重。這兩代皇帝對不以活人殉葬決定的堅持執行,終於給明初以來的人殉制度畫上了句號。”
“不過,史料記載,清初皇室的人殉制度曾經非常盛行。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就有大妃烏拉納喇氏、庶妃阿吉根、代因扎殉葬。其後太宗皇太極死後,妃章京敦達裡、安達裡殉葬。而世祖福臨死後,妃楝鄂氏、侍衛傅達裡從殉。即便是睿親王多爾袞死後,也有侍女吳爾庫尼從殉。不僅如此,民間的各地官府也極力表揚妻妾殉夫的行為,並稱她們是烈女、節婦,有時還為其修書、立牌坊。至康熙年間,漢將朱斐上疏,請求停止這種殘忍的做法。於是,在康熙十二年,清政府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僕隨主殉葬的行為,這才徹底終止了這種人殉制。”
三人光是白乎就白乎了兩個小時,這空當駱天已經將所有東北幫的拍品過了一遍,有四件贗品被選了出來,還有兩件是舊仿,與謝明商議了一番,還是決定拍賣出去,贗品就由駱天去向楊幫主說明了,不過問題如今楊幫主不能親自過來籤委託協議,駱天只有打電話與楊幫主交流後由自己代為簽署,電話裡楊幫主的聲音很有些疲累,看來是東京的事務讓他焦頭爛額了。
駱天簽完合同,謝明不肯輕易地讓他走:“好不容易來了,晚上一起吃飯,叫上程真一起?”
“也好。”駱天說道,正好要將兩人結婚的訊息公佈一下。
拍品被送回庫房去,四件贗品被做了特別的標誌,也暫時存放在庫房內,駱天給程真去了一個電話,程真在下班後就直接趕過來了,程真與陳小影許久未見,兩個女人在一塊總有說不完的話,駱天與何平偉對視一眼,何平偉說道:“這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