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3/4 頁)
國民黨政府宣佈廢兩改元,紋銀退出流通領域。
紋銀通常是用92。5%銀加入7。5%銅混合成。由於摻入了銅,其製成品在打磨後的光澤比足銀耀眼美麗,而且又因為摻入了銅所以用時間長了就會發紅,所以真正的紋銀首先外表上肯定會偏紅色的,這是判定紋銀的重要標準之一,再就是從紋銀的成色上去判斷,這一塊紋銀倒是貨真價實的。
其實在現在,也有不少“紋銀首飾”,它還有一個更通俗的名字——925銀飾,這是根據紋銀的含銀量來命名的,現在年輕人都只知道925銀,卻不知道這925的來源,來源就是它只含了92。5%的銀,是一種混合銀。
駱天把這紋銀的鑑定結果寫下來後就看到一個信封,上面寫著兩個大字——請小心開啟,駱天看這信封扁扁地,料想裡面肯放著郵票之類的東西,輕輕地開啟來一看,原來裡面是一張藏書票!
正文 第一千五十八章 一片紅
藏書票和郵票類似,從出現之日起,就演變為收集和收藏的物件,甚至有時其收藏的功能還蓋過了藏書的標誌功能。( 。xiluwx。 )原因是,藏書票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的特質,它圖文並茂,色彩斑斕;小小票面不僅可以傳遞某種思想,還適應各種畫種和製作方法,變化無窮,趣味無限。由愛書而藏書,由藏書而有藏書票,由藏書票而衍生出一個專門的藝術門類,並培育出一支收藏愛好者隊伍,終成大氣候。
信封裡的這張藏書票是八十年代的,上面畫的是三條黑色的鯉魚在綠水中暢遊,上面是一排拉丁文—下面是上海書展1984香港的字樣。
藏書票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它們是一種小小的標誌,以藝術的方式,標明藏書是屬於誰的,也是書籍的美化裝飾,屬於小版畫或微型版畫,被人們譽為——“版畫珍珠”、“紙上寶石”、“書上蝴蝶”、“微型藝術”。
二十世紀初傳入我國。一般是邊長5—10厘米見方的版畫作品,上面除主圖案外,要有藏書者的姓名或別號、齋名等,國際上通行在票上寫上“EX—LIBRIS”,這一行拉丁文字,表示“屬於私人藏書”,藏書票一般要貼在書的首頁或扉頁上。
藏書票出現於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藏書票為德國人Johannes Knabensberg所有,製作時間在1470年;畫面上的刺蝟,腳踩幾棵被折斷的花草,口銜一朵被折下的花, 上面飄動的緞帶上,幽默地寫著:“慎防刺蝟隨時一吻”的字樣。作者不詳。西方的藏書票上通常還有拉丁文“EX…LIBRIS”。書票的圖案最初多半以家徽、神話傳說、英雄美人等為題材,以後題材越來越廣泛,有風景以及與個人生活、工作、愛好有關的各類圖案。
不過類似這種圖畫構成的藏書票,在早期是極為罕見的。' 都市*文學 WwW 。dushiwenxue。 '一直到17世紀末期,藏書票多以表示貴族身份的紋章作為圖案。由於當時只有貴族或修道院才收藏得起書籍,紋章藏書票往往象徵權勢和地位,並不流行。如17世紀中葉,英王查理二世的藏書票,以兩頭獅子捧一面盾牌的王室紋章為圖款,是典型的紋章藏書票。
在亞洲,最早製作藏書票的國家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的藏書票與傳統的浮世繪結合,形成獨特的風格。中國的藏書票是20世紀30年代從日本傳入的。魯迅倡導的版畫創作運動推動了中國藏書票的發展。木刻家李樺組織的現代版畫會在進行版畫創作的同時也創作藏書票。
1935年出版的《現代版畫》第9期即為藏書票藝術品專輯。郁達夫非常喜愛藏書票,唐彛�補惴核鴨�厥櫧保�諂淥��妒榛啊芬皇櫓惺沼諧輪俑俚瓤痰牟厥櫧薄�80年代初,中國藏書票研究會成立,參加了國際藏書票雙年會。1987年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藏書票展,中國的藏書票曾在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駱天將藏書票小心地放回到信封裡,突然掃到裡面居然還有一張郵票,駱天還沒有完全將它取出來,只是瞅了一眼就樂了:“這不是傳說中的一片紅嘛!”
1968年9月文化大革期間,全國除臺灣省外2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為紀念和慶祝這一事件,郵電部決定於1968年11月25日發行1枚全國山河一片紅郵票。面值8分。郵票圖案為工農兵手持《語錄》,背景中革命委員會的紅旗匯成的紅色海洋和工農兵群眾熱烈歡呼的場面,上方為一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地圖上除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