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嘭!”的一聲,漢帝將手中的奏章砸在地上,百官都為之一顫。
“哼,整整三十萬啊,三十萬黃巾賊,你們說說,要如何剷除這三十萬的疥癬,你們說話啊!”
下首第一位的太傅袁隗站了出來,說道:
“皇上,老臣認為,賊眾雖巨,但實則為烏合之眾,不足為慮。眾賊分三地,河北,潁川,兗東。只需派三名能征善戰之士,率數萬精銳,即可擊破。”
漢帝聞言,面色稍緩,說道:
“哦?太傅心中可有人選?”
站在上首的何進聞言,暗道一聲“糟糕”,竟然讓這老傢伙搶了先。
袁隗不慌不忙,開口又到:“稟皇上,老臣以為,潁川之地,可由司空荀爽荀慈明出兵平定。荀氏乃潁川大族,熟悉當地,若有慈明出兵,必能凱旋。兗州之亂,可由尚書令王允領兵,子師老成謀國,當能鼎定。至於河北,老城推薦何顒何伯求。伯求熟諳兵法,必能全功。”
一連說了三人,讓一旁的何進面色有些難看。這三人可都是袁隗的親信啊。說穿了,這袁隗就是想讓士族統兵啊!
東漢末年,黨錮之爭,皇權漸弱。如今,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族三方博弈的微妙平衡。而袁隗這一招若是成功,士族掌兵,其勢力必然極具膨脹。
思及至此,何進不再猶豫,踏出一步,說道:
“皇上,臣認為不妥。”
漢帝坐在鎏金龍椅上,看著金甲紅袍的何進,心中沒由來的生出一股快意。想當初剛繼位之時,士族和宦官爭鬥不停,皇權不穩,正是自己這位小舅子,不負所望,左右逢源,終於在士族和宦官中殺出一條血路,奪得兵權。雖然如今隱隱有尾大不去之勢,但至少如今三方爭鬥,這皇帝的位子還是穩當得很。
不過漢帝的表情卻沒有任何變化,依然冷然的問道:
“大將軍有何意見,儘管說來。”
何進看了一眼身旁的袁隗,一臉大義凌然的說道:
“皇上,臣以為,袁太傅所舉三人,雖有清名,卻未必善於軍兵之事。此次黃巾作亂,賊勢不小,所以主將人選不可輕率,請皇上三思啊。”
說罷,何進身後外戚一派的大臣也是附和連連,而士族一派則是引經據典,連譏帶諷。
朝堂上一時之間好不熱鬧。
兩派都不願意兵權旁落,爭論來爭論去,惹的漢帝也是不厭其煩。
站在漢帝身後的,正是那十常侍之首張讓。觀得漢帝的神色,張讓心知再這麼爭論下去也不是辦法,便上前告一聲罪,輕聲說道:
“老奴心中也有人選,不知可為皇上分憂否。”
張讓那尖利的聲音雖然不響,但卻讓喧鬧的朝堂一下子安靜了。
“哦?阿父有何人選,細細說來。”
漢帝雖然防著張讓等人,但是卻絲毫不妨礙他對十常侍的喜愛。就衝著張讓著體察聖心的本事,就足夠讓漢帝寵幸了。
張讓輕咳一聲,說道:
“皇上,可記得皇甫嵩、朱儁二人否,此二人俱是忠良,又深通兵法,可謂將才。”
“哈哈哈,還是阿父能為朕分憂啊。”漢帝聞言,終於是舒展了眉頭。
張讓說出的兩人,可謂是說道漢帝的心坎裡去了。
無論是何進還是袁隗,都是竭力舉薦自己一派的人物。漢帝所講求的,說穿了就是平衡之道,他又如何肯讓一方掌權,打破著好不容易得來的平衡呢。
張讓也正是敏銳的觀察到了這一點,連舉二人,可以說都是忠於漢帝,無根無派之人,自然是深的漢帝之心。又可以順勢賣個人情,何樂而不為呢。
“封,北地太守皇甫嵩為左中郎將,領越騎,長水,射聲三校,鎮壓潁川叛亂,封,諫議大夫朱儁為右中郎將,領屯騎校,三河騎,鎮壓兗地叛亂。”
這聖口一開,袁隗和何進就知道自己沒機會了,只得口稱“聖上英明”,心中卻是有些無奈。
“河北地區,乃是賊之根本,不知眾卿可有良策?”
這下,群臣都沒了聲音,連袁隗和何進也是三緘其口,一語不發。
這次漢帝可是擺明了心中早有人選,說會來觸這黴頭呢。
“眾卿以為,東觀博士,盧植盧子幹可否?”
盧植?眾人心中先是一愣,漢帝怎麼會突然提到這個人?隨後,心中俱是瞭然。看來,漢帝是一心想要乘機擴大帝黨的實力啊。
這盧植可謂是忠心耿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