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繞著太陽轉,對不對?——你看,你還住在地球上呢!”
“這個男人年紀多大?”
“不知道——大概有五十歲吧!”
“他跟黎巴嫩有什麼關係呢?”
這可不容易回答。蘇菲很快想了一下,決定選擇一個聽起來最可信的說法。
“艾伯特有一個弟弟是駐黎巴嫩聯合國部隊的少校,他住在黎樂桑。也許他就是從前住在小木屋裡的那個少校吧。”
“艾伯特這個名字有點奇怪,是不是?”
“大概吧!”
“聽起來像是義大利名字。”
“這個嘛……幾乎所有重要的東西好像都來自希臘或義大利。”
“可是他會說挪威話吧?”
“當然,說得才流利呢!”
“你知道嗎?蘇菲,我想你應該找一天請這個艾伯特到我們家來。我從來沒有遇見過真正的哲學家。”
“再說吧。”
“我們請他參加你的生日宴會,你看怎樣?請各種不同年紀的人來會很好玩的。說不定我也可以參加呀!至少,我可以幫你招待客人。你說這樣好不好?”
“如果他肯來的話,跟他說話比跟我們班上那些男生講話要有意思多了。只不過……”
“怎樣?”
“他們搞不好會起鬨,說艾伯特是我新交的男朋友。”
“那你就告訴他們他不是呀!”
“嗯,再說吧!”
“好吧。還有,蘇菲,我和你爸爸有時確實不是處得很好,但我們之間從來沒有第三者……”
“我想睡了。我經痛得很厲害。”
“你要不要吃一片阿斯匹靈?”
“好。”
當媽媽拿著藥片和水回到房裡時,蘇菲已經睡著了。
神秘的書信
五月三十一日是星期四。整個下午蘇菲在學校上課時都覺得時間很難捱。自從開始上哲學課後,她在某些科目上的成績進步了。通常她大多數科目的成績不是A就是B,但上個月她在公民課與作文課上都拿A。不過她的數學成績則遠遠落後。
最後一堂課時,老師發回上次寫的一篇作文。蘇菲選的題目是《人與科技》。她長篇大論地談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種種和當時在科技方面的突破、對大自然的新觀念,以及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她特別指出是因為有了實證法才有種種科技的發明,然後她談了一些她認為對社會未必有利的科技發明。在最後一段,她寫道:人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利有弊。善惡好壞就像一股黑線與一股白線相互交織,有時甚至緊密得無法分開。
當老師把作業本發回時,他從講臺上看著蘇菲,戲謔似地向她點點頭。
蘇菲得了一個A。老師的評語是:“你從哪裡學到這些的?”
她拿出一枝筆,在作業本旁邊的空白處寫:因為我正在研究哲學。
當她把作業本合上時,有一個東西從裡面掉了出來。那是一張從黎巴嫩寄來的明信片。
蘇菲俯身在課桌前看著信中的內容:
親愛的席德:
當你看到這封信時,我們大概已經在電話中談過這裡發生的死亡悲劇。有時候我會問自己:如果人類的思想比較清楚的話,是否就能夠避免戰爭與暴力?也許消除戰爭與暴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為人們上一門簡單的哲學課程。也許我們應該出版一本《聯合國哲學小冊》,譯鹹各國語言,分發給未來每一位世界公民。我將向聯合國主席提出這個建議。
你在電話上說你愈來愈會收拾照管自己的東西了。我很高興,因為你是我所見過最會丟三落四的人。然後你又說自從我們上次通話後你只掉過一個十塊錢的銅板,我會盡量幫你找回來。雖然我還在千里之外,可是我在家鄉有一個幫手(如果我找到那十塊錢,我會把它跟你的生日禮物放在一起)。我感覺自己好像已經開始走上漫長的歸鄉路了。
愛你的老爸蘇菲剛看完明信片,最後一堂課的下課鈴就響了。她的思緒再度陷入一團混亂。
喬安像往常一樣在遊樂場等她。在回家的路上,蘇菲開啟書包,拿明信片給喬安看。
“郵戳上的日期是幾月幾號?”
“大概是六月十五日吧……”
“不,你看……上面寫的是5/30/90。”
“那是昨天呀……就是黎巴嫩那位少校死掉的第二天。”
“我懷疑從黎巴嫩寄來的明信片能夠在一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