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即使必須一路跑到雅典也在所不惜。狗兒愈跑愈快,然後突然跑到一條窄的小路上。蘇菲緊迫不捨,但幾分鐘後狗兒轉過身來面對著她,像看門狗一樣的吠叫。
蘇菲仍然不肯放棄,趁機會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
漢密士一轉身,向前飛奔。蘇菲發現自己永遠不可能迫得上。
於是她停下來,在那兒站了好久好久,聽到它愈跑愈遠,而後一切復歸寂靜。
她在林中空地旁的一截樹木殘樁上坐下,手裡仍拿著那個棕色的信封。她把它拆開,拿出幾頁打著字的信紙,開始看信:
柏拉圖學院
蘇菲,謝謝你與我共度一段愉快的時光。我是指我們在雅典的時候。現在我至少已經算是做過自我介紹了。還有,既然我也向你介紹了柏拉圖,因此我們還是開門見山地談他吧。
蘇格拉底服毒而死時,柏拉圖(公元前四二七~公元前三四七年)才二十九歲。當時他受教於蘇格拉底門下已經有一段時間。他密切注意蘇格拉底受審的經過。當他看到雅典人民居然將他們當中最高貴的人判處死刑時,內心非常震動。這件事影響了他後來的哲學生涯。
對柏拉圖而言,蘇格拉底之死證明了當今社會與理想社會之間的衝突。柏拉圖成為哲學家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蘇格拉底對陪審團的陳情內容出版成《自辯》(Apo1ogy)一書。
你也許還記得,蘇格拉底從未留下任何丈字。至於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雖然有許多人曾著書立說,但他們的文字到現在卻幾乎都蕩然無存。至於柏拉圖,我們相信他所有的重要著作應該都已經儲存下來了。除了蘇格拉底的《自辯》之外,柏拉圖也寫了好些書信與至少三十五篇哲學對話錄。這些作品之所以能留存至今,一部分是因為柏拉圖在距雅典不遠之處的一個樹林中創立了一個哲學學校,並以傳奇中的希臘英雄阿卡戴慕士(ACademus)為名。因此這個學校被稱為“學園”或“學院”(Academy)(從此以後全世界各 地成立了成千上萬所學院,以後我們會談到有關“學院”與“學科”的問題)。
柏拉圖學園中教授的科目包括哲學、數學與體育。不過,說“教授”其實不太正確,因為柏拉圖學園也是採取活潑的對話方式上課,因此柏拉圖之所以採用對話錄的形式來寫作並非偶然。
永遠的真善美
在這堂課的序言中,我曾經提到一個人可以不時問問自己某 一個哲學家研究什麼課題。因此我現在要問:柏拉圖關心的是哪些問題?
簡單地說,我們可以斷定柏拉圖關心的是永恆不變的事物與“流動”事物之間的關係(就像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一樣)。我們已經談過詭辯論學派與蘇格拉底如何將他們的注意力由有關自然哲學的問題轉到與人和社會的問題。然而從某個角度來看,就連蘇格拉底與詭辯學派也都關心永恆不變的事物與“流動”事物之間的關係。他們之所以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乃是由於它與人類道德與社會理想及美德之間的關係。簡而言之,詭辯學家認為每一個城邦、每一個世代對於是非的觀念各不相同。因此是非的觀念是“流動”的。蘇格拉底則完全不能接受這種說法,他認為世間有所謂永恆、絕對的是非觀念存在。我們只要運用自己的常識便可以悟出這些不變的標準,因為人類的理智事實上是永恆不變的。
你明白嗎?蘇菲。後來,柏拉圖出現了。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恆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恆不變的事物。
對於柏拉圖而言,這兩個問題是一體的兩面。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永恆不變的“真理”。
坦白說,這正是世間為何要有哲學家的原因。我們需要哲學家,不是因為他們可以為我們選拔美皇后或告訴我們今天番茄最低價。(這是他們為何經常不受歡迎的原因㈠哲學家們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努力將人們的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善”、永遠“美”的事物上。
明白了這點,我們才可以開始略微瞭解柏拉圖課題的大概內容,不過還是讓我們一樣一樣來吧。我們將試著瞭解一個不凡的心靈、一個對後來所有歐洲哲學有著深遠影響的心靈。
理型的世界
恩培竇可里斯與德謨克里特斯兩人都提醒世人:儘管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但世間一定仍有“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如“四根”或“原子”)。柏拉圖也同意這個命題,但他的方式卻大不相同。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