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頁)
因果律是你構造中的一部分。”
“然後呢?”
“休姆認為我們既不能感知自然法則,也不能證明自然法則。
康德對這點不太苟同。他相信他可以證明事實上我們所謂的自然法則乃是人類認知的法則,由此而證明這些法則的真實性。”
“小孩子也會轉身看看球從哪裡來的嗎?”
“可能不會。但康德指出,小孩子的理性要等到他有若干感官的材料可以處理後才會充分發展。談論一個空白的心靈是沒有意義的。”
“這樣的心靈將是很奇怪的心靈。”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做個總結。根據康德的說法,人類對於世界的觀念受到兩種因素左右。一個是我們必須透過感官才能知道的外在情況,我們可以稱之為知識的原料。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人類內在的情況,例如我們所感知的事物都是發生在時、空之中,而且符合不變的因果律等。我們可以稱之為知識的形式。”
艾伯特和蘇菲繼續坐了一會,看著窗外的世界。突然間蘇菲瞥見湖對岸的樹叢間有一個小女孩。
“你看!”蘇菲說。“那是誰?”
“我不知道。”
小女孩只出現了幾秒鐘就消失了。蘇菲注意到她好像戴了一頂紅色的帽子。
“我們絕對不可以因為那種事情而分心。”
“那你就繼續說吧。”
“康德相信我們的心靈所能感知的事物很明顯的有其限制,你可以說是我們的心靈所戴的‘眼鏡’給我們加上了這種限制。”
“怎麼會呢?”
“你應該還記得康德之前的哲學家曾經討論過一些很‘大’的問題,如人是否有不朽的靈魂、上帝是否存在、大自然是否由很多看不見的分子所組成,以及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等等。”
“嗯。”
“康德認為我們不可能得到這些問題確實的答案,這並不是因為他不肯討論這方面的問題,相反的,如果他對這些問題不屑一顧,那他就不能夠稱得上是一個哲學家了。”
“那他怎麼說呢?”
“慢慢來,要有耐心。康德認為在這些大問題上,理性所能夠運作的範圍超過了我們人類所能理解的程度。可是在這同時,我們的本性中有一種基本的慾望要提出這些問題。可是,舉個例子,當我鍆問‘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時,我們的問題關係到的是一個我們本身在其中佔一小部分的事物。因此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瞭解這個事物。”
“為什麼不能呢?”
“當你戴上那副紅色的眼鏡時,根據康德的想法,有兩種因素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瞭解。”
“感官知覺和理性。”
“對。我們的知識材料是透過感官而來,但這些材料必須符合理性的特性。舉例來說,理性的特性之一就是會尋求事件的原因。”
“譬如說看到球滾過地板的時候就會問球從哪裡來。”
“沒錯。可是當我們想知道世界從何而來,並且討論可能的答案時,我們的理性可以說‘暫時停止作用’。因為它沒有感官的材料可能加以處理,也沒有任何相關的經驗可資利用,因為我們從未經驗過我們渺小的人類所隸屬的這個大宇宙。”
“也可以說我們是滾過地板這個球的一小部分,所以我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
“可是人類理性的特色就是一定會問球從哪裡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一問再問,全力解答這些艱深問題的原因。可是我們從來沒有獲得過任何確定的材料,所以我們永遠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因為我們的理性不能發揮作用。”
“謝啦。這種感覺我很清楚。”
“談到現實世界的本質這類重量級的問題,康德指出,人永遠會有兩種完全相反,但可能性相當的看法,這完全要看我們的理性怎麼說。”
“請單一些例子好嗎?”
“我們可以說世界一定有一個開始的時刻,但我們也可以說,世界無所謂終始。這兩種說法同樣都有道理。這兩種可能性對於人的理性來說,同樣都是無法想象的。我們可以宣稱世界一直都存在,但如果世界不曾開始的話,如何一直存在呢?因此我們勢必被迫採取另外一種相反的觀點。於是,我們說世界一定是在某一時刻開始的,而且一定是無中生有的。可是一件事物可能會無中生有嗎?”
“不,這兩種可能性都一樣無法想象。可是兩者之中一定有一個是對的,有一個是錯的。”
“你可能還記得德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