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第2/4 頁)
上之後,由於在選拔人才的時候“貶高就下,降損數等,居位貪婪”,結果被人告發濫用私情,虧公法,結果“坐自殺”。
反觀劉備治下的蜀漢做了什麼呢?
在人才培養機制這方面,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直到諸葛亮的時候才有所糾正,他執政期間提倡懲惡揚善,量材授用,而且不計資歷,比如犍為太守李嚴手下楊洪為功曹,李嚴還在當犍為太守的時候,楊洪已經是蜀郡守,楊洪手下的書佐何邸有才策,當楊洪還是郡守的時候,何邸就已經成了廣漢郡守。
這些都是諸葛亮按照自己的原則重視人才選拔的佐證,雖然我們可以議論他的人才標準,但是必須承認他還是做到了儘可能的公正的。
但是,後來李嚴和廖立犯了錯,得知諸葛亮病逝之後,認為自己再無出頭之日反而哭泣發疾致死更加說明了蜀漢帝國的失誤,那就是完全仰仗領袖的個人魅力,而不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諸葛亮誠然是做到了依法治國,可是,那也只是親力親為,沒有像曹操或者曹丕那樣儘量做到制度化,人治還是大於法治。
——當然了,其實曹魏和東吳“人治”的現象也是很嚴重,但是,至少人家在全盛時期可以儘量的用制度彌補這一點,而蜀漢呢?很遺憾,在一開始,在所謂的全盛時代就已經落跑了。
諸葛亮時代尚且如此,劉備時代就更加遜色了,一旦一線席位上(也就是金字塔的塔尖)有了缺口,尚可以在二線上選拔出一些不錯的人物來,但是,如果一線席位缺口嚴重,二線人才就不行了。
好比一支球隊的主力陣容十一人,少了一個兩個,還不足以影響實力和對教練技戰術的執行力,但是如果缺了3個以上呢?如果替補席上坐著的幾位沒有足夠的實力衝擊主力陣容,只不過是湊數之舉呢?
後果可想而知了。
梯隊建設不力,二線隊無法保證正常的為一線隊提供人才,正是劉備執政思路上的“跑偏”導致了蜀漢帝國人才資源庫的匱乏,結果遭遇了眼下的危機。
千萬不要說豪門都是喜歡直接挖人,而不重視梯隊建設,要知道,用不用自己的梯隊人才是一回事,是否完善梯隊建設則是另外一件事,劉備的問題不是在於用不用自己的年輕球員,而是有沒有一個完備的人才庫可以隨時供以調遣,這方面,的確是比他的敵人遜色多了。
但是,我們也不能強求劉備,危機的潛藏除了他的主觀失誤之外,還有許多客觀原因的限制。 txt小說上傳分享
35—16:潛藏,人才危機(5)
第一個受到了客觀原因限制的危機在於,劉備缺少落實政策的時間。
我們要形容一個經常性被判越位的前鋒(比如因扎吉這樣的選手)的話,就會說他是總處於兩種狀態下:
一個是越位完畢,一個是在越位的路上。
如果是劉備的話,我們要歸納他的前半生就會說他是要麼勝利大逃亡了,要麼在逃亡的路上。
所謂的幕僚機構連一個流亡政府都比不上,相對穩定的根據地那就更是無從談起,這個時侯的劉備,不要說是豪門了,恐怕連力爭中游都談不上,終日為保級和不被他人兼併所苦惱。
在這種情況下,尚且可以挽留住兩位世界級前鋒關羽和張飛,劉備不管是採用了什麼手段抑或是真心,都已經展現了自己的獨特魅力。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也很難從容的落實很長遠,很系統的人才吸納政策。
——即便是他胸有成竹也未必可以做到這一點,何況他是沒有了。
生存是第一位的,劉備現在想的,就是不被人吞併。
赤壁之戰之後呢?
劉備贏得了喘息之機,但是,還是要馬不停蹄的出去打仗,出去搶錢搶糧搶地盤,這個時候所謂的內政,其實就是徵收錢糧,徵募軍隊保證前線的消耗,長遠性政治方針根本就無從談起。
拿下益州呢?劉備高興沒有多久就把精力投入到了和孫權的荊州所屬權扯皮當中,擺平了這一端,就立即和曹操在漢中展開了廝殺。
進位漢中王應該是一個契機吧?本來是的,但是後方還沒有喘息一下,前面的關羽就一命嗚呼,不說一切從零開始,也是傷亡過半。
這期間,雖有經濟學專家劉巴的小試牛刀,雖然有伊籍等人共造蜀科,可是,並不代表在人才政策的制定上,劉備同樣遊刃有餘。
難道劉備不能廣積糧緩稱王嗎?很遺憾,他錯失了黃金時光,如果是在群雄並起的時候,長袖善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