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張角的忽悠本事提高十倍,也掀不起這麼大的風浪。
因為他們的教眾堅信跟著老大造反就可以有飯吃,而不是堅信跟著太平道就可以讓所有的大眾都脫離貧困。
這一點從起義初期的一些狀況就可以看出來,由於東漢統治者低估了黃巾軍的規模,再加上當時除了邊地*少數民族武裝叛亂的正規軍(以及少許禁軍)有戰鬥力之外,地方上的軍隊就是警察+保安大隊的水準,所以,太平道的打砸搶進行的十分順利。
如果真是有信仰,有組織嚴密的話,這些進攻應該在有序的指揮下進行,也就是說不是為了搶東西而搶東西,佔領一個地方應該想著如何站住腳,發展隊伍並且擴大根據地。
黃巾軍的表現則是殺掉貪官汙吏和走狗爪牙,然後就是開倉,搶東西,搶完再去下一個地方。
典型的流寇,搶糧搶錢,還不是為了生存問題嗎?
這只是一方面,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黃巾軍的二次擴軍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在打砸搶過程中,很多當地的老百姓跟著一起搶,搶完殺完就加入了黃巾軍,再去別的地方搶。
信仰的建立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培養和積累,而不是頓悟,即便有頓悟,也不包括這些吃不飽的老百姓,因為很明顯,在接受太平道的教義之前,他們看到的是跟著這夥起義軍可以搶到東西吃飽飯(應該有一部分人連起義軍是什麼名字幹什麼的都不太清楚)。
也許對於他們來說,所謂的信仰,就是吃。
吃飽,生存下去,就可以了。
甚至連吃好的問題都沒有考慮。
這一惡果完全是統治者造成的,我們可以稱之為自掘墳墓,因為愚民政策在方便自己管理的同時,也方便了野心家忽悠,吃飽,這個忽悠的成本太低了,野心家甚至連武器都不要提供,只要拿起閒置在家的農具去官府搶就可以了。
野心家要付出的成本只不過是膽略和足以鼓動人心的政治口號——一定要大實話,別咬文嚼字,中心就是吃好喝好。
這都助長了黃巾軍的迅速擴張。一時間,東漢政府各地紛紛告急,XX縣失守的公文雪片一樣積壓在國務院的辦公桌前。
看上去不可一世的東漢政府就要完蛋了。
但是信仰還是生存作為主導的問題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幫著張角剁的大漢朝奄奄一息的時候,也刺傷了自己。
沒有辦法,隊伍擴張太快,大量的饑民、目的不純者混進了“革命隊伍”,在導致戰鬥力(本來就不高)急速下降的同時,也使得信仰問題發生了混亂,而張角本身的也出了一些紕漏:他太相信他的成名模式——傳銷了,所以,還是無為而治,放任各地的分舵主們自己去打,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想去哪搶就去哪搶。
本來就沒有什麼過硬的軍事素質,一群剛剛放下鋤頭,拿起屠刀的農民而已,打砸搶的興奮勁不會保持太長的時間,不久的將來,戰鬥力就要大滑坡了。
劉姓子孫們的反擊時刻到了。
只不過,他們沒有想到,真正的危機並不是張角帶來的,嚴格的說,張角只不過是開啟了潘多拉魔盒。
什麼都出來了,唯獨希望沒有。
一個群魔亂舞(群雄亂舞)的時刻到了。
02—05:三個火槍手反擊(1)
當對馬元義們手起刀落的時候,實際掌權者——皇帝、宦官還有外戚們以為故事也就到此為止了,革命的火種就此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剩下的不過是一些蝦兵蟹將而已。
我們還有充足的時間內訌。
不過想錯了,一群因為飢餓而把憤怒和不滿壓抑了很久的良民們突然迸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和破壞力。
官兵們有些抵抗不住了。
中央的常委們有些忐忑不安:這一股洪流可以抵抗得住嗎?二百年了,難道天漢的運數已經到了?
他們由此聯想到了綠林和赤眉,甚至是陳勝。
這都是不太遙遠的事情。
該動點真功夫了,看來這股打著太平道旗幟的亂黨和那些邊地的少數民族遊騎不同,至少,有一個統一的領袖和超越了吃喝的政治口號。
這是最可怕的。
混跡中國這麼多年的大佬們明白,必須要使出全力,從中央到地方,都要盡一分薄力,也許會因為這次發動群眾會讓權力格局發生變動,不過,總比權力真的要墮落到群眾手中強吧?
天漢的統治者,漢靈帝,打出的第一張王牌就是發動真正的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