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往事親歷 序(王光美生前為本書而作)
翻閱案頭的一大疊書稿,我能感到它的溫熱。領袖先輩和元帥將軍的故事已構成歷史的一部分。作為一個親歷者,書中的人物或是我的師長與戰友,或是我的後輩與朋友,我大都熟悉與瞭解,卻仍被打動。
就一般讀者或觀眾而言,我們對領袖人物及開國元勳們一生的業績,其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也許並不陌生。他們或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或金戈鐵馬、叱吒風雲,並分別以不同形式走進了歷史教科書及各種文學和影視作品,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財富。與此同時,人們懷著差不多同樣的熱情和好奇,想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瞭解他們的家庭,關心他們子女生活的近況,也是自然的。《真情見證——開國領袖的親情家事》和《往事親歷——開國將帥的親情家事》這兩本書,正滿足了讀者這方面的願望和需求。我也是看了有關的章節,才知道有些孩子們的近況的,也是因為這樣的章節,喚起了我最清晰的記憶與感慨。
就如少奇所說,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當然,歷史也是透過具體的人來講述的。這些被講述的歷史落實在書本上,在後人看來,也許不過是一頁兩頁的文字,但對於曾身處其間的人來說,那字裡行間,是一個個或喜悅或傷懷,或溫馨或慘烈,真真切切的生命記憶。
說到書裡記述的人物和史實,我應該有一點發言權。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和他們生活在一個時代,目睹過時間的推移,更主要的是,我知道什麼才是那段歷史中最重要的東西,什麼才是讀到這些歷史的人應該思索和借鑑的。
書裡的許多篇章在我看來,是溫情脈脈的,它記錄了領袖人物和開國元勳們的胸懷和情操,更記下了他們作為一名普通的父親,在日常生活中帶給兒女們的溫馨與安慰。這些文字一定會激起這個時代的人們對先輩們更深的尊敬與緬懷。
不能不提及的是,歷史一旦被記錄下來,難免會觸痛人們的心靈,仔細審視,人們就會知道哪些是應該珍視的,哪些是應該避免的。歷史往往以它獨特的方式,為人們作出奇異的命運安排。人們注意到,這些領袖人物及開國元勳們在獻身革命、叱吒風雲的同時,無一例外地都作出了巨大犧牲。而首當其衝被犧牲的,便是他們的家庭、親人及子女。顛沛流離、身陷囹圄,甚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原因各異,遭遇卻大都相同。許多的往事,我之所以不願提起,也是因為我個人的經歷和遭遇並不例外,我更願意自己在心底輕輕撫摸擦拭它們。
讓我欣慰的是,已不年輕的晚輩們,說起兒時的記憶,無論有多少艱辛與痛苦,都是那樣的如數家珍、津津樂道,沒有半點的牢騷或怨恨。而當他們無一例外地走出紅牆、匯入民間的時候,又是那樣的自然而然、適得其所。他們同樣無一例外地對父輩們當初的嚴厲乃至苛刻,永誌不忘、心存感激。基於這樣的信仰與磨鍊,我敢說,他們是可以告慰父輩的讓人放心的一代。
不能不說說這兩本書本身及《數*人物》電視欄目。山東電視臺的同志們做了大量而細緻的採訪和編輯工作,從影像和文字的結合上挖掘並記錄了歷史。一個以人生記憶為題材的書及影像,能讓人感念前人到潸然落淚,無疑是成功的,更不用說它還具有珍貴的文獻價值。那些永駐心頭的名字或許會像潮水一樣悄然退去。忽然有一天,這些看似已經消逝的情感記憶,會再度暴露於悠悠天地之間,而且經過了時間的積澱,它們愈發比先前更加珍貴,更讓人不捨。
說到這些讓我魂牽夢縈的名字,我總不自覺地想起李白詩中的兩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而今,回首望去,你們已化為天上的星辰,卻繼續照亮後來者的道路……
是為序。
2005年5月26日
此序言為王光美生前為本書而作,本書也是她生前作序的最後一本書。
患難真情…採訪彭德懷的侄女彭梅魁(1)
採訪時間 2001年7月
採訪地點 北京 彭梅魁家中
採訪物件 彭梅魁 彭德懷侄女
採訪記者 趙 曦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這是1935年毛澤東為彭德懷寫下的一首詩。在革命戰爭時期,彭德懷南征北戰,為革命勝利立下赫赫戰功,贏得了“彭大將軍”的美名。在他的帶領下,他的兩個弟弟也都投身革命,直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個革命家庭為了中國的解放事業作出巨大的犧牲。戎馬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