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教育過來的,你慢慢地教育嘛。
1943年的1月,陳賡知道我入黨了,高興得把我的肩膀都拍疼了。
那年七八月份我們就搬到宋家莊了,陳荒煤來採訪,寫完了以後,要讓隊長過過目,因為他們也知道我有變化,說王恩田進步很大。陳賡給陳荒煤說,我死了,這些小鬼會哭我;但是他給我們說,你們這些小鬼走了的話,我會大哭一場的。我們離開他,他會大哭一場的;他走了,我們也會大哭一場的。我不是大哭了一場兩場,我只要想起陳大將,想起他,我就剋制不住。
記者:陳賡和你們的感情非常好,他特別喜歡孩子?
王恩田:他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兒子,你說感情能不好嗎?因為那個時候他愛人王根英剛逝世沒多久,有時候他說我那個孩子說不定就在上海當童工呢,流浪兒,你們多幸福啊。有時候他會擰擰我們的耳朵,說叫一個,叫一個,叫個好聽的,叫個乾爸爸。他就抱著你,拉著你,有時候貼貼臉。他那個鬍子很厲害的,貼貼臉,蹭蹭臉,我們說,你鬍子多,殺鬼子也多,他高興了就說,對!我鬍子多,殺鬼子也多。
只要他在我們中間,說實在的,我們就感覺有依靠。他是1941年11月調到總隊當司令的,宣傳隊不是整個帶過去,基本上要分成兩半。分開的時候他說,我在中隊工作,你們還在三八六旅,我只能帶一些大的。說這話的時候我們已經不行了,那個臉上看得很清楚,要流淚了,我們是一聽到這個就嗚嗚的,都哭了。這以後怎麼辦呢,他一說要走,我們哭,他也哭……
在採訪快結束的時候,一群曾經住在靈境衚衕41號的孩子們回到這裡聚會(當時陳賡的夫人傅涯還住在那裡),如今他們都已是50多歲的人了。這些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宋勤、*是宋任窮的子女,陸放、盧國梅、董芳的父母也都是陳賡的戰友或朋友。上世紀50年代,他們在遠離父母的時候,先後走進了這個他們都稱之為家的地方。
陸放:整天上房、掏鳥、給貓灌酒,這地方可以造反,什麼都幹。
宋勤:我們喜歡他,就叫鬍子爸爸,傅涯阿姨沒鬍子,但是是他夫人,我們就叫她鬍子媽媽。
孩子們口中的鬍子爸爸陳賡與鬍子媽媽傅涯是在1943年結婚的,他們相濡以沫,共同撐起一個幸福的七口之家,再加上戰友和朋友們的孩子,靈境衚衕41號成了一個快樂的大家庭。陳賡無論到哪兒,心中總是掛念著妻兒,他與妻子相約,每到一地或每隔半月都要寫信,他從來沒有讓妻子失望過。
盧國梅:他像一個慈父,但又比慈父更容易溝通,我特別懷念他。(聲音哽咽)
1961年3月16日,年僅58歲的陳賡因病逝世。說到陳賡的離去,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哭了……
他們常回來聚一聚,因為這裡曾是童年肆無忌憚地釋放快樂的地方,他們精心收藏起的記憶,在這兒又有了生命。
陳知建:這個地方馬上就要沒了,搬遷了、改造了,現在讓我哥哥(陳知非)把我們這個地方原來的樣子畫出來了,我們的感情就寄託在那幅畫上,每一塊磚、每一塊瓦我都記得清楚……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我的父親羅瑞卿…採訪羅瑞卿的兒子羅箭(1)
我的父親羅瑞卿——採訪羅瑞卿的兒子羅箭
採訪時間 2002年5月
採訪地點 北 京
採訪物件 羅 箭(時年64歲) 羅瑞卿之子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部裝備部副政委
採訪記者 董雅麗
黃土高坡——我的家鄉
“在我內心深處,老家沒給我太多的印象。潛意識裡我把延安當成老家……想的都是黃土高原那兒的事情,常夢到我小的時候在那黃土高坡上跑來跑去……”
——羅箭
記者:您父親20歲的時候離開故鄉四川南充,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他一直在外漂泊。在您記憶中延安就是老家,對真正的故鄉——南充老家是否還有什麼印象?
羅箭:南充應該說是我父親的老家,我們都沒有什麼概念。父親特別忙,很少有時間給我們講他過去的經歷,只是到了打倒“四人幫”的時候,我媽媽就說他“*”時被扣上那麼多帽子,這些子女沒有一個能說得清楚。所以父親在福州養病稍微有點空閒,就給我們講他過去的事情,才使我知道了他的一些經歷。
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