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背一個千古罵名。好在後世姓屠岸的人不說絕對沒有,至少是稀有的,這樣一來,願意從情感上死鬥司馬遷、替屠岸賈翻案的人並沒有出現,所以,歷史學家能推演孤兒事件的真相,而戲劇版的故事仍然家喻戶曉,萬口相傳。
鉏麑:理想中的遊俠
趙盾把晉靈公送上了國君的寶座,但很快,趙盾和自己扶起的這個老闆結下了樑子。晉靈公夷皋是晉文公重耳的孫子,重耳的女兒又是趙衰的老婆,這麼算起來這倆好歹也是親戚,趙盾又比夷皋年長很多,不免讓人想起後來臣強主弱的事。要知道,扶植一個年幼無知的國君,然後親自操縱權力,甚至最終取而代之,這樣的事太多太多。
對人來說,權力可以算是一種無形的毒品,一旦掌握,往往會終身上癮,說什麼為國為民,很多時候是為堂而皇之吸毒而喊的口號。先秦與後世的一大區別在於,你的出身決定了吸毒的權力,只要是貴族,你可以盡情地選擇從政,除非實在幹不了或者不想幹。正因為如此,先秦政治格局才與後世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們的政治建設,在心理上是服務於宗廟社稷的,換句話說,老祖宗給我留下了參政的特權,我就得看好老祖宗的飯碗,定期供上香燭和豬頭。而到了後世,具備這種心理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皇帝,因為其他人的老祖宗很難留什麼特權給子孫,偶爾有些世襲罔替、丹書鐵券那也要皇帝特批,少之又少。這樣,政治就成了只對少數人開放的賭局,諸侯和卿大夫相比也沒多少優勢,貴族們集體對平民實施壟斷而已。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趙氏孤兒》人物誌(10)
現在再來看趙盾的行為,他一度反對讓夷皋出任國君,改立新君的理由居然是這樣四條:人好(好善)、輩分高(長)、生母受晉文公喜歡(先君愛之)、和強大的秦國關係好(近於秦)。從後人的眼光看,這裡“私理”和“公理”對半開,兩個出於家族和諧考慮,兩個出於政治利益考慮。即便如此,趙盾這番話也足以讓後世的政治家頻頻點頭了,畢竟他是為晉國考慮。那可是春秋時代,貴族們就是吃糧食拉糧食過一輩子,所屬的諸侯國強盛也罷,弱小也罷,滿眼看去,子子孫孫總有飯吃、有官做。在這樣的氛圍中,趙盾不得不說是個有理想的人,而這一點恰好很符合後人的口味,因為後來在再沒有少數諸侯和卿大夫聯手掌握政治的時候,幹得不好,隨時下崗。
於是,趙盾肯定是要被後人首肯為忠臣的。有忠臣就得有昏君,要不然找誰撒氣呢?很不幸,最終上臺的夷皋就是一個倒黴孩子。如果做一番縱向比較,你會發現夷皋和後世很多不適合做皇帝的皇帝差不多,他的毛病就是年少貪玩,而且有暴力傾向。主要罪狀如下:
◆ 愛玩彈弓,打不著鳥就找鬧市專門打人。
◆ 養了一條藏獒似的惡狗專門咬人。
◆ 隨便殺人,其中一個典型是廚師因烤熊掌出了故障而被分屍。
注:以上所說的“人”在那個年代不怎麼算人,平民、奴隸,大致都是賤民。
最後,夷皋把自己送上絕路的錯誤就出在沒分清人和人的區別,誤把妨礙他瘋癲的趙盾也當成了不算人的人,他想幹掉趙盾!
夷皋兄弟真的是搞錯了,殺一個貴族不是鬧著玩的,何況是一個身為最高執政官的貴族。可他就這麼幹了,第一次是買了一個殺手,就是鉏麑。
愛看武俠的人都知道,有個神奇的世界叫江湖,很難說出它在東經多少度、北緯多少度,裡面有不少規矩凜然不可犯,比如劫富濟貧、除暴安良、一言九鼎、仗義疏財。即使我們自己手無縛雞之力,但對於江湖俠客的言行卻能很順暢地接受。這不是奇蹟,而是自然。因為這是自古相傳的一種傳統理念,文縐縐的說法叫做遊俠精神,是一種武力與道德相結合的產物。據說,先秦的墨子就是遊俠派系的代表人物之一,正是這樣一種源遠流長的傳承,我們認同江湖的理念才成了很自然的事。只不過,歷史的發展最終選擇了鴿派的儒家而拋棄了鷹派的墨家,江湖就成了千百年壓抑在人們心底的一種渴望。如果一個個體讓遊俠精神成了他生命的顯性特徵,那麼很不幸,他將被這個鴿派主導的世界邊緣化。
再來說這個鉏麑,這個名字也是個姑且用一下的名字,因為在史料中他就有若干個差不多發音的名字,天知道到底叫什麼,連僱用他的夷皋都未必搞得清。從犄角旮旯僱來的一個殺手,當然不是貴族,有個表音符號稱呼他就行。然而,一個四肢發達的人未必頭腦簡單,一個因為使命而不得不臨時找個符號去稱呼他的人未必沒有思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