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慮、恐懼等誘發,這種失眠是一種條件性或獲得性的反應;間斷失眠是指睡眠潛伏期延長,睡不寧靜,容易驚醒,常有噩夢;終點失眠是入睡不困難,但持續時間不長,後半夜醒後即不能入睡,老年人及高血壓、動脈硬化、精神抑鬱症患者常有這類失眠。
現代人生活緊張壓力大,失眠的經驗想必或多或少都有,患有失眠症的人,因為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通常較容易焦慮、緊張及情緒不穩定。失眠的臨床表現不一,輕者只表現為入睡困難,或睡眠不深,醒後不能再入睡;嚴重者則可通宵不睡。失眠往往與情緒變化有關,可以隨著情緒變化減輕和加重,伴有心煩、多夢、畏光、怕聲等,在白天往往有頭暈、乏力、精神不振、記憶力減退等全身症狀出現,發病時間可幾天至幾個月或更長。失眠多見於中年女性,可繼發於軀體因素、環境因素、神經或精神疾病等。臨床上以失眠為主要表現,理化檢查見自律神經功能紊亂,或伴有高血壓、動脈硬化、內分泌功能失調等症狀。治療上,以消除誘因、保持快樂情緒、居室保持安靜、加強體育鍛煉、養成良好睡眠習慣,必要時可加用鎮靜藥物。當然,中藥也是很好的選擇。
二、失眠的原因
1。 由於外界刺激:不適當的室溫、溼度、空間等,或過度的感覺刺激、環境的變化、心理壓力、精神障礙。
2。 由於身體內在疾病的刺激:例如疼痛(神經痛、頭痛)、發燒、胃腸疾病(噁心、嘔吐、腹瀉)、心臟迴圈系統障礙、呼吸器官疾患(鼻塞、咳嗽)、泌尿生殖器疾患(尿意頻頻)、面板疾病(蕁麻疹、急性溼疹)。
3。 由於腦之興奮亢進:例如精神興奮,喜怒哀樂過度,攝取有興奮作用的食品及藥品等,如咖啡因、尼古丁或金屬中毒,腦或腦膜炎、腦出血等。
三、需要治療的失眠有哪些?
1。 睡不著:上床三十分鐘以上無法入睡,並且十分焦慮。
2。 睡不久:夜間醒來超過半小時,或晚間睡眠少於六小時。
3。 睡不深:醒後仍十分疲憊、心情不佳與一般功能變差。
4。 習慣性:每週超過三個晚上,並持續數個月。
四、中醫觀點
失眠,古稱: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不寐。中醫典籍記載,養生之道務必使人的作息配合大自然的規律,晚上十一點以前就寢,讓自己完全進入休息狀態,最有助於健康,而且午睡有助於消除疲勞,但不宜超過一小時,以免影響夜間睡眠。近代科學家研究發現,中午睡一小時等於晚上睡三小時,如果平均一天需八小時睡眠。午睡一小時則夜間只需睡五個小時足矣。面板出現皺紋及鬢髮變白都是老化的表徵,和人體內疲勞物質的長期堆積有關,而疲勞物質會造成血液迴圈障礙,血液迴圈障礙會更加速老化的進行。睡眠的作用即是除去此疲勞物質,大凡從事重勞動者與同齡的白領比無不顯得特別蒼老可作為佐證。以往的學者把失眠症分為四類:一為心腎不交,二為思慮傷脾,三為心虛膽怯,四為胃氣不和。但以現代人的生活、環境而論,以往之分型,尚嫌不足。按照中醫的觀點,失眠與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失去平衡以及氣血執行阻礙有密切關係,臨床上常將失眠症狀配合臟腑、氣血的功能失調來分類,茲分述如下:
失眠困擾(2)
1。 肝火:睡臥不寧,多夢易醒,急躁多怒,口乾口苦,舌苔黃,脈弦數,可用瀉肝火之方藥加減治之。
2。 心火:失眠多夢,心煩心悸,面赤口乾,口舌生瘡,小便短赤,苔紅,脈數,可用清心火之方藥加減治之。
3。 脾胃不和:失眠,腹脹,嘈雜,噯氣,痞悶,苔厚膩,脈象滑,可用調理脾胃之方藥加減治之。
4。 陰虛內熱:心悸而煩,多夢,健忘,盜汗,五心煩熱,遺精,可用滋陰清熱之方藥加減治之。
5。 心膽氣虛:失眠驚悸,善驚易恐,噩夢,坐臥不安,舌淡紅,脈細數,可用養心安神定志之方藥加減治之。
6。 淤血阻滯:頑固性失眠,久不愈,頭痛頭暈,舌淤暗,脈細,可用活血化淤之方藥加減治之。
7。 心脾虧虛:多夢易醒,頭暈健忘,體倦神疲,面色不華,舌淡苔白,脈細弱,可用補養心脾之方藥加減治之。
8。 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情緒不定,時而悲從中來,時而易怒,或鬱鬱不樂時驚恐,可用疏肝緩急,理氣解鬱之方藥加減治之,並配合心理療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