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鎮靜作用、抗炎及抗變態反應作用、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2)小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鎮靜作用。
(3)大棗:保護肝臟,增強肌力,鎮靜作用。
七、預防與護理
1。 維持生活作息正常,保持每日運動好習慣,能動儘量動,絕對比坐著發呆或胡思亂想來得好。
2。 放寬心胸,坦然面對人生。天下沒有過不去的事情,所以不要斤斤計較、心胸狹窄,這樣很容易煩惱及不快樂的。
3。 凡事勿鑽牛角尖,勿要求完美。正因為人生不是完美的,是無法止於至善的,你我皆凡人,又何能完美?同樣,對於家人、朋友及同事等,你也不需為此而氣結與煩惱。
4。 維持“三心”:平常心、自然心、真誠關懷心。“二意”:善待自己、愛惜自己。“四多”:多接近大自然,多結交可談心的朋友,凡事多往好處想,多培養心靈涵養。
以上諸點其實不難做到,從今天起改變過去不好的思維方式,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相信您的人生會是彩色的。
八、臨床常用方法
1。 處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抑肝散、定志丸、酸棗仁湯、清心蓮子飲、天王補心丹、加味逍遙散。
2。 穴位:神門、三陰交、百會穴、四神聰。
歇斯底里(1)
一、概述
歇斯底里(hysteria)一詞,來自古希臘的醫療典籍,當初的學者以為只有女性才會出現歇斯底里(包括轉化症與解離症)的症狀,並認為歇斯底里是由於子宮在體內亂跑,移開原本該有的位置所造成的。從字源上來看,hyster…這個字首,就是子宮的意思。到了二世紀,醫學家Galen大力駁斥此種說法,認為子宮不可能在體內亂跑。Galen並鄭重宣稱,歇斯底里的真正原因,是子宮內的分泌物異常堆積所造成的。此後一千多年,各種關於子宮是如何產生歇斯底里的理論一一被提出來討論。直到十七世紀,一位英國醫師Thomas Willis才開始懷疑跟歇斯底里有關的,說不定不是子宮,而是大腦。此後兩百年,人們的觀念漸漸變了,腦部疾病說開始佔上風。到了十九世紀,人們已經相信重大情緒刺激會誘發歇斯底里。當時,有位法國學者Jean…Martin Charcot就宣稱,歇斯底里是大腦的功能性疾病,而非器質性病變,因為他發現催眠亦可以引發類似的症狀。Charcot的理論傳給了他的弟子Pierre Janet。之後Janet宣稱歇斯底里是心靈功能的解體,導致原本統整的思想、情緒、行為、人格產生分裂。後來,心理學家Sigmund Freud前來請教Charcot,見識到催眠與歇斯底里的關係。後來Freud建構了自己的理論,他宣稱患者幼年時期,一些跟情緒有關的重大沖突被意識壓抑(repression)到潛意識中,才造成歇斯底里。Freud認為這些衝突都是跟性有關,而Janet則擴大了衝突的範圍。這樣的理論,因在一次世界大戰中,許多歷劫歸來的軍人都發生歇斯底里而得到支援。至今,儘管歇斯底里一詞已經不再被使用,但它的致病理論則保留了下來。唯一較為特殊的是一九六一年提出的理論。他認為解離現象是正常心理的機轉之一,健康者在面對壓力時,也會出現類似的症狀,但症狀很快就能消解。而那些症狀會慢性化為解離症的人,是因為受到習慣化與自我增強的結果。不過,這理論仍缺乏證據支援,有待進一步研究。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解離性疾患(dissociative disorder)屬於精神官能症的一種,臨床表現以突然的意識、認知等障礙為主要症狀,經常有記憶力損傷等症狀,俗稱“歇斯底里”。在臨床上,多數的“解離性疾患”個案的病史,常伴隨有急性或慢性的巨大心理創傷或壓力事件。一般認為其臨床症狀呈現,是代表另一種“非語言溝通方式”或是“心理的逃避”。歇斯底里多發生在以自我為中心、情緒化、容易受他人影響,或以特殊的行為和態度來引起別人注意的人。此病常見的症狀有頭暈、頭痛、呼吸困難、焦慮、疲憊、消化不良、便秘、關節痛、四肢麻痺、軟弱無力等。嚴重的病人甚至會失明、失音、記憶喪失、抑鬱、企圖自殺等。中醫典籍並沒有歇斯底里一詞,但依其表現本病類似於中醫所謂“髒躁”,依照中醫典籍的描述,髒躁應該是屬於心理上的疾病,但會轉換為運動系統(motor system)、感覺器官(sensory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