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我們在遼東(第1/2 頁)
發給總督衙門的電報,何長纓除了註明四點去遼南的理由之外,又簡要的電報了一遍安東城昨夜發生的情況。
而且在戰功裡,何長纓把仁字軍,安東知縣宋禧也帶了進去。
並把擅自離城,逃命到浪頭鎮躲藏的宋禧,寫成了見微知著,冒著巨大的危險,勇敢的穿過日軍和山匪的封鎖,來到浪頭鎮求救兵的有勇有謀的忠臣。
江自康性子淡泊,不喜鑽營,要不然也不會在歷史上一生到死也沒撈到總兵的名頭。
因此他看了以後,只是淡然一笑,沒有說些什麼。
倒是在一邊站著的三十出頭的安東縣令宋禧,喜歡得滿臉紅光,對何長纓的提攜感激的那是無與倫比。
可以想見,這封電報不久就會透過直隸總督衙門送到京師,自己一個小小的邊塞縣令的名字,說不定也會被‘聖聽’。
這是何等巨大的榮耀啊!
在給威海衛軍港的電報中,何長纓是以全體遼東戰線上的清軍的名義,面對整個北洋水師上下的官兵發的。
電報就一句話:我們正在遼東,我們正在戰鬥!
何長纓所不知道的是,這七封電報,成為他以後透過有線,包括數年後的無線網,繞開京門朝堂的上層權柄,直接干預指揮大清各地各路權臣大吏軍隊的開端。
在華夏上千萬平方的陸路領土,和上千萬平方的無盡海域內,透過這些無形的電波,跟援朝軍緊密的聯絡在一起。
完全的架空了紫禁城的權利,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權樞階層。
在直隸總督衙門,電報來時,李鴻章正和英國駐津門總領事寶士德,進行著親切友好的詳談。
因為前一天的虎山大捷,讓英國對大清的戰力,又有了一些重新的評估。
自從10月20日,沙俄皇帝亞歷山大三世逝世,因為弄不清楚即將登基的沙俄新皇帝的性格,是好戰擴張,還是溫和保守。
所以英,美,法,德,幾國的國內中樞,都對本國駐大清的總領事,表達了出手干預,結束清日戰爭的意向。
尤其是英國今年剛上任的首相,出身自由黨的羅斯貝利伯爵,更向總領事歐格訥明言,此時遠東應該以保持現狀為上策。
而不要因為東洋染指朝鮮和大清的東北,引起沙俄的軍事反彈,從而引發大規模的帝國間的遠東戰爭。
不過因為之前日軍打得太順,列強各國大使,包括歐格訥,寶士德都不好意思出手干預。
而且因為一路大勝,使得東洋債卷在倫敦,巴黎,一天高漲一個價碼,得到大好處的大使領事們,更不願意自己動手減值自己的資產。
在知道昨天日軍渡江戰役失敗,得到歐格訥示意的寶士德,終於在今天露面來到總督衙門。
寶士德很‘誠懇’的和李鴻章進行了一番暢談,並且很委婉的表示了願意為大清‘奔走’,調停戰事。
之後,兩人又友好的談論了天下大勢,大清風物,一直談到中午,李鴻章設宴款待。
這樣一直墨跡到下午一點,李鴻章送走了喝了兩杯大清茅臺,被整得暈暈乎乎的寶士德離開。
正準備去午睡休息一會兒的時候,李鴻章就被老管家稟告,姑爺正在二堂簽押房陪著一群中午就匆匆趕來的大人們,等待著李鴻章。
李鴻章心裡一咯噔,心想著又鬧了什麼‘么蛾子’,就連忙來到簽押房,一進屋就看到屋子黑壓壓的坐了一屋子的北洋官將。
津海關道盛懷宣,水師營務幫辦道員羅豐祿,司法幕僚伍廷芳,盛軍調駐仁字軍副營分統鄭才盛,仁字軍統領吳育仁,大沽炮臺總兵羅榮光,――
而且有幾個還正在‘呼嚕嚕’的大口吃著麵條。
“怎麼回事?”
李鴻章的酒意當時就去了一大半。
“中堂,九連城宋慶那裡防線全線奔潰;下游奉軍撤向鳳凰城,盛軍潰營焚燒軍械,不戰而逃。”
張佩綸拿著一張寫滿了的電文,遞向李鴻章。
“哐當!”
李鴻章一聽就勃然大怒,中午喝的酒兒頓時都湧上了老臉:“只是一天,一天呀一天!昨天他宋慶不還報大捷麼,――”
眾將默然,等著中堂發洩完畢。
咆哮了一陣,李鴻章拿起電報,耐著性子看下去。
“何長纓和江自康要回大連?好,他的理由也算說得過去;杏蓀,你給他們去電,說我許了,還有他們要什麼,有什麼要求,都儘量滿足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