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別無奢求(第1/2 頁)
何長纓之所以痛快的回津門,就是想說服李鴻章把旅順,大連,金州三地的軍力集中起來,在金大一線,建立防禦體系。
因為日軍聯合艦隊在大東溝海戰中也是損失慘重,他們絕對不會傻比蹭蹭的用艦隊從海路攻擊大連灣和旅順港。
只要在兩地留下四到五營的新軍蛋子作為預警兵力,和北洋水師合守兩地海岸,就綽綽有餘。
那麼在10月底的日軍遼南登陸中,大清就可以集中連順的700餘制兵,徐邦道的2500餘拱衛軍,趙懷業的3000餘懷字軍,薑桂題的2000餘桂字軍,程允和的2000和字軍,衛汝成的3000餘成字軍,黃仕林和張光前的4000餘毅軍6營精銳2營新募。
再加上自己的3000餘援朝軍。
那麼在金大線,大清就集中了超過的軍力。
雖然對上日軍第二軍人的精銳兵力,這仗依然很難打,而且不出意外的話,最終還是會節節敗退到旅順。
然而只要清軍不是一觸即潰,即使是有張有弛的節節敗退。
軍隊也能源源不斷的從國內就近快速的補充各種損耗,用時間和空間,來一點點的消耗日軍的彈藥糧草。
在冬天的時候,旅順港是遼東海岸唯一的一個不凍港,日軍在佔領旅順之前,他們的大宗物資補充就只有走朝鮮,假如不能在戰鬥中以戰養戰,日軍第二軍在遼南的處境將會是極其困難。
如果李鴻章接受了何長纓的謀劃,那麼即使到日軍一路蹣跚的打到旅順的時候,經過數次戰鬥的清軍新兵,多少也會成長一些。
那麼依靠著險地炮群軍艦,諸軍未嘗不能守住旅順港,甚至還可以進行一些區域性的反擊。
把日軍第二軍牢牢的焊死在遼南!
那麼日軍在何長纓的時空裡,在佔據旅順之後,調第二軍進攻魯東半島,威海衛軍港,也成了一場黃粱美夢的泡影。
至於鴨綠江沿岸防禦線,何長纓根本就沒有死守的打算。
正如他在總督衙門推演的那樣,在何長纓的那個時空裡,94年的整個寒冬,北線日軍第一軍的3萬餘軍力,都在遼東的白山黑水間和清軍來回拉鋸,苦苦對敲。
相互間在冰天雪地裡,又冷又餓的打得苦不堪言。
戰事一直打了5個多月,直到95年春天的3月7號,日軍第一軍才勉強佔據營口。
等於在5個月的時間裡,日軍第一軍總共前行了400裡,平均一天不到3里路。
距離津京,至少還有1200裡的漫長距離。
而營口前面還有錦州,山海關,等各要隘天險。
所以日軍假如想走這條路打到津京,簡直就是找死。
何長纓真正擔心的還是大連灣旅順港一線,只要能保證旅順港不失,這場清日戰爭,日軍將會打的極為痛苦。
到最後十九都會不得不接受西洋列國的調停,隨便要點好處,匆匆縮回朝鮮。
也根本不可能得到大清天量的戰爭賠款紅利,來支撐他在未來打敗沙俄,侵吞東北,最後發動全面的對華戰爭。
我現在是打不贏你,但我可以活活的拖死你!
這就是何長纓在此次清日戰爭中的,所要達到的目的。
等到日軍全軍退回朝鮮之後,那麼何長纓就可以著手進行他的第二步棋。
以朝鮮兩千裡江山為棋盤,在上面好好的陪東洋來一局紋枰論道。
直到把東洋的經濟拖進無底的深淵,慢慢放幹它最後一滴血。
現在李鴻章既然鐵心選擇了諸部練軍各分防區,互不統屬的層層設防,這種被動傻缺的開局模式。
那麼何長纓想要旅順慘劇不再重演,只能加速擴軍的步伐。
他還沒有那麼的高尚,‘死貧道,而不死道友’。
何長纓只是想擁有更多的力量,在旅順崩陷之前,能多堅持一會兒,讓百姓們逃離那個魔窟而已。
至於未來,既然自己身份低微,沒有話語權,那麼就繼續在戰爭中積累援朝軍的力量。
期待著一天,由量變而引發質變。
海嘯天崩!
在援朝軍營,何長纓和陳世杰,熊凱玉三人,經過一下午的緊急磋商之後,在夜色將起的時候,何長纓坐上了總督府迎接的馬車,在四個援朝軍騎兵的護衛下,前往醉春風酒樓。
在微暗的夜色裡,四名身穿黃褐色卡其布仿西式軍服,大簷帽,鋥亮的進口毛瑟快槍,引得周圍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