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回義州(第1/2 頁)
朝鮮東學道教徒,綠豆將軍全琫準的二徒弟,平安道執綱金國煥,此時正呆在樸熙成的屋子裡,聽著外面的大吼。
金國煥曾經在中國遊學數年,當然聽得懂這些清軍喊得是什麼。
金國煥昨夜本來想叮囑樸熙成,一定要慢慢的把這支朝鮮精兵掌握進東學道的手中,結果話還沒來得及說到正題,樸熙成就被一群清軍衝進來,押了出去。
說實話,當時金國煥以為事情敗露,都準備吞藥自盡,還好只是虛驚一場。
“這支隊伍,確實和別的大清士兵不一樣,如果他們是真心幫助朝鮮,其實也不是沒有合作的可能。”
金國煥低聲自語,不知不覺間,他原來那有如磐石般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堅定立場,已經開始慢慢的改變。
援朝軍部隊渡過大寧河,還沒等工兵中隊計程車兵開始動手,博州城的老百姓們都已經跑上渡橋,拿著木撬槓,動手拆橋。
何長纓看了一眼渡橋上的熱鬧場景,又看了看東邊的朝陽,大聲的下令道:“出發!”
西洋歷1894年9月27號清晨,援朝軍離開博州城,繼續朝北撤離。
而日軍第十旅團隨即進駐安州城,工兵部隊開始加緊修復被拆毀的大清河渡橋。
在義州城北的鴨綠江上,滯留在朝鮮的清軍六部殘軍餘軍力,開始渡江返回大清。
而在鴨綠江南八百里處的旅順,被新任命為‘幫辦北洋軍務’的四川提督宋慶,正在饅頭山上望著分統總兵宋得勝率的毅軍四營2000軍馬,逶迤離開旅順港。
而宋慶本人也將在幾天後,率領親兵隊400餘人,開赴九連城。
因為海戰的失利,使得原本海路不過一天餘的行程,現在變得尤為漫長。
毅軍得順著從來沒有走過的沿海山路,先到大連,然後過金州,貔子窩,大孤山,奔赴鳳凰城。
最後到達鴨綠江北岸的九連城。
期間緊趕慢趕,預計最少也得十天的辛苦跋涉。
而且都是親裝上陣,根本不能攜帶大量的軍需物資。
同日,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率領的4000靖邊軍,一路疾奔剛剛抵達長春,離著鴨綠江還有著一千五百里的路程。
朝廷從營口新募的2000餘‘仁字虎勇’,山海關副都統倭恆額率領的6營1500餘齊字練軍,剛出營口地界。
直到這個時候,大清朝的戰爭機器才算是真正的運轉起來。
而在平壤戰役之前,完全是由李鴻章一人和東洋單挑,其餘的各路大佬們都是在旁邊嗑著瓜子,喊兩句熱熱鬧鬧的口號而已。
此時的鴨綠江北岸,除了在9月17號抵達的劉盛休部4000餘軍力,聶士成的1000餘新兵。
就只有鳳凰廳同知張錫鑾,掌握的鴨綠江口岸各城池的近千城防營的雜牌兵。
也就是說,假如不是葉志超‘聰明’,早就看透了大清朝的這副德行,早早的逃回義州城。
估計他就是等到明年開春,等到彈盡糧絕的餓死凍死,也等不來幾個朝廷的援軍。
也正是在這一天,東洋廣島大本營釋出指令,組建‘徵清第二軍’。
任命陸軍大臣大山岩大將為第二軍司令官。
‘徵清第二軍’暫時由日軍第一師團和混成第十二旅團組成,全軍現有餘軍力,並擬在未來適當時機增加第二師團進入作戰序列。
清日兩國間,在大清本土上的全面戰爭,隨即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
9月28號援朝軍到達定州,29號至龜城,其後又經過了兩天的艱難跋涉,終於在9月31號的半晚十分,抵達義州城。
何長纓和留守等候的聶士成,江自康,匆匆見面後,三人相對唏噓不已。
當日在安州城外的大清河畔,在平壤城的大清總領事館,除了何長纓,又有誰能料到,在這短短的二十來天的時間裡,翻天覆地的變化出來了今日這般不堪的局面?
“朝廷來了旨意,葉志超,衛汝貴卸去一切事物,回津門;我是革職留任,以觀後效。”
江自康和何長纓,聶士成,三人站在滾滾南去的鴨綠江東岸,看著援朝軍各部過江。
江自康一臉的苦笑:“我的仁字軍在高升號後,本來兵力就不多,又被你小子截留了300多人,現在只剩下不到600人。”
“那大人你不如把這600人也給我,不然指著營口臨時招募的2000連槍都沒放過的新兵蛋子,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