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鎮,遠處幾騎馬突然飛奔了過來。
楊朔銘小心的將手按在了腰間的刀柄上,此時的他已經感覺到,這幾個人,應該是來找他的。
果然,一個揹著長槍騎在馬上的壯漢看見了楊朔銘,向這邊指了一指,幾騎馬齊齊的奔到了楊朔銘面前停下。
楊朔銘注意到那名認出自己的壯漢揹著的槍似乎就是自己從土匪手中奪來的那支“毛瑟1888”,明白了是怎麼回事。
這個人,應該是保安隊的,昨天見過自己,所以能夠認出自己來。
看到楊朔銘站在那裡,一個身穿講究的綢面衣服大約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從馬背上跳了下來,來到楊朔銘面前,和氣地一笑,抱了抱拳。
“這位是楊先生吧?”中年男子用柔和的聲音說道,“我們東家想請先生過去一趟,敘個話兒,還請先生賞個面子。”
“我們好象不認識吧?”楊朔銘笑著學著他的樣子舉了舉手,“我連你東家是誰都不知道。”
中年男子微笑道:“先生去見了我們東家不就知道了?有道是有緣千里來相會,如果不是先生的義舉,咱們也不會在這裡認識啊。”他著重強調了“義舉”這兩個字。
楊朔銘聽出了他話裡的弦外之音,點了點頭,中年男子擺頭示意,一名壯漢牽過一匹馬,來到楊朔銘面前,楊朔銘笑著搖了搖頭:“我不會騎馬。”
中年男子呵呵一笑,向幾個隨從擺了擺手,“你們先回去通報一聲,說我和楊先生一會兒就到。”
兩名背槍的壯漢答應了一聲,調轉馬頭離去,掀起了一溜煙塵。
“鄙東的住處不遠,楊先生如不介意,和我走一走過去如何?”中年男子對楊朔銘說道。
“好。”楊朔銘點了點頭,兩人並肩走在了街上,中年男子的幾名隨從見狀也跳下馬來,步行跟在他們的身後。
“在下姓吳,在鄙東處忝為管事,楊先生不棄,叫我一聲老吳即可。”中年男子和顏悅色的對楊朔銘說道,“敢問楊先生,是剛從海外留學回來的嗎?”
“在下曾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主修法律和金融,去年剛剛畢業。”楊朔銘說道。在保安隊留的案底上,他也是這麼寫的。;
之所以說自己是日本留學生,是因為熟知歷史的他知道,在中國近代留學史上,留日學生的數量最多。他們根本沒辦法查出來自己是不是留過東洋的。
留日中國學生的數量,當時多到跟去英美留學的學生數量完全不成比例的地步。而且絕大多數的留日學生,都是學速成的。日本人出於掙中國人銀子的目的,專門為中國留學生辦了許多速成學校,學期只有一年。在這樣的速成學校裡能學到什麼,只有天曉得。很多這種“速成”中國留學生直到畢業,連語言關都沒過去。這樣的留學生,回國之後能為國家的建設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可想而知。
聽了楊朔銘的回答,吳管事笑了笑,說道:“楊先生年紀輕輕,身手便如此了得,果真應了‘人不可貌相’的古話啊。”
“吳先生不也是真人不露相嗎?”楊朔銘看了看吳管事,笑道。
剛才楊朔銘的眼睛已經給出了提示,這位吳管事的綢緞衣服下面,就掖著一把小巧的勃朗寧手槍,而且是不錯的“花口擼子”。
近代的中國也曾經是著名的勃朗寧手槍的重要主顧之一。當時的中國素有“一槍二馬三花口”之說,認為這三者是“擼子”(對彈匣在握把內的自動手槍的俗稱)中質量最好的,也是當時國內使用最為廣泛的。這三種槍均出自勃朗寧的設計,“一槍”、“二馬”指的是比利時生產的m1900式手槍和美國生產的柯爾特m1903式手槍,“槍”和“馬”分別是指其握把上的手槍和站立的奔馬圖案,而“三花口”指的就是勃朗寧m1910手槍,因這種槍外突的槍口帽上有一圈放射狀的防滑紋而得名。中國民間又稱其為“花口擼子”或“菊花口手槍”。勃朗寧手槍主要是透過轉口貿易途徑進入中國市場。包括製作精美的m1910手槍在內的各型勃朗寧手槍都是透過各個代理洋行向中國市場大量傾銷的,價格也都相當昂貴。在那時的中國,m1910手槍的使用者主要有三類人:一是軍隊中級別較高的軍官;二是警察與偵探,特別是租界警察部門的警員;三是各類軍政要員以及富商和地主豪紳等。在當時,擁有一支價格不菲的“花口擼子”不僅僅只是讓人羨慕,往往還可以體現使用者的身份。
吳管事先是一愣,馬上明白了過來,不由得笑了起來。
“楊先生的眼力果然厲害,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