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2/4 頁)
吾輩盡受官府欺壓,生不如死,那還怕死作甚?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一聲聲的宣傳裡沒有民族大義和家國大義,有的只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吃飯。
鄖陽府的這幾十萬流民棚戶全都是缺吃缺喝而滿清朝廷又無法處理的。這個地方就像一個回收垃圾的垃圾場,那些流民難民就是無法簡單處理掉的垃圾。他們本身就是被滿清朝廷拋棄了的人。而這些人跑來鄖陽府乞食乞活,一定程度上也是放棄了滿清的。
現在冬天已經到了,而糧食沒有了。別說他們這些不被滿清官府看在眼裡的流民難民,就是縣城裡的平民百姓也都在為糧食發愁,這個問題已經真真切切的關係到了他們的存亡。
以流民們的處境來看,他們是跟著陳家軍走活命的機率大?還是留在原地等著滿清朝廷的救濟活命機率大?那似乎是一個很簡單很簡單的問題。
竹山縣城,陳鳴並不費力的就幹掉了鄖陽府最後一點清軍力量,鄖陽官府最後一個大佬通判喝藥自盡。如果那兩個逃之夭夭的武昌綠營不算的話。
然後向西是竹溪,向東是房山和保康,同時陳鳴還可以向西南大巴山一代發展發展,那地兒就是挨著南山了。他現在還有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在鄖陽興風作浪,半個月後湖南的人馬趕不到湖北,宜昌鎮的兵丁也已經能進入鄂北了。不想東面的大路被堵死,陳鳴就必須在宜昌鎮人馬殺到襄陽的時候,隊伍至少拉到均州。
……
一處根本沒有名字的山坳,三四十畝地大小的平地,三大片棚戶圍著一個不大的水潭而局。
這是群山之中的一片寶地,最幸運的是這裡還有一****泉,水流量還相當的充足,足夠三片棚戶區一二百口人吃用,而至於他們開闢在山間、山腰的一溜溜小塊田地,那就靠天吃飯了。
哭聲不知道從哪一齣棚戶裡最先發出,但很快的悲傷的哭泣就蔓延到整處聚集地。
昨天上午提議‘搬家’的熊文炳也是老淚橫流,年齡四十三高壽的他在棚戶裡是絕對的高壽老人。二十五年前他跟著爹孃來到這處山坳,二十五年的時間中,他送走了爹孃,迎來了妻兒,這處山坳從最初的只有聊聊幾家,變成現在四五十戶,一二百口,這裡不是他記憶裡的鄱陽湖老家,卻又跟老家有什麼區別呢?
如果有半點的迴旋餘地,熊文炳絕對不願意離開這裡的。
他在這處山坳居住了二十五年,木廠、紙廠、鐵廠,熊文炳二十五年中沒有輕鬆過,除了冬天以外,他就沒有歇息過。中間他有過幾次受傷的時候,可靠著周邊相鄰的幫手,熊文炳闖過了那一道道難關。老於世故的他不相信那些人口中說的話,陳家軍就會那麼好,給所有人發吃的喝的,還有房子?騙鬼嘍。熊文炳是絕對不信的。
可是一點都不信那些豫西人的熊文炳,卻不得不高聲倡議所有人去河南,去豫西。因為他明白鄖陽真的沒糧食了。他們這處山坳所有的糧食加到一塊,細糧只有百十斤,粗糧不到五百斤,還有千把斤的雜糧,人均糧食連十斤都沒有。
這些糧食可以讓他們撐過半個月、二十天,甚至更久。但之後他們就能拿到糧食麼?沒有糧食他們這個地方所有人就都活不過這個冬天。
陳家軍在鄖陽的行動出乎意料的順利,這順利並不是順利在陳家軍事先埋伏下的暗子,而是順利在中原連續的戰爭讓襄陽糧市崩塌了,讓無數鄖陽人和流民在陳鳴帶兵打過來之前就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糧食的短缺和供給的困難。
人不能沒有糧食,沒有糧食就意味著失去生命,尤其在天寒地凍萬物凋零的冬季。
所以陳鳴的宣傳,用糧食勾動著無數人心中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經,他們順利的讓千千萬萬的流民、棚戶走出了大山密林,甚至讓一些鄖陽人都融匯進那股人流中。
糧食,生命。一切為了糧食,為了活命……
第一百八十七章 選擇與負責
【求收藏】
鄖縣,鄖陽府城東面的琵琶灘。
穿梭整個鄖陽府東西的漢江在這裡又有了一個九十度轉折,於是鄖陽便多出了一個琵琶灘。
此處之漢水段,北是十八盤山,南是猴子崖,琵琶灘就在中間,是漢江鄖陽段有名的鬼門關之一。而現在這裡,變成了陳家軍匯聚流民棚戶的聚集地。
一支支面帶悽然和對未知的恐懼的流民隊伍匯聚到這裡,陳家軍以十戶為一甲百戶為一保,設立甲長和保長,編組青壯為義勇。‘保’便是陳家軍最基礎的建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