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中科院聯合全國各大報刊媒體尋找論文作者”。
副標題是:“神秘論文轟動科學界,作者至今未明”。
看到這裡,我已經有點不好的預感。再看下去,我的嘴巴不由越張越大。
這,這不就是我那篇還沒寫完的蘭州生態論文嗎?
我看著詳細報道,漸漸組織出一個大概的順序來。
原來,在我還未回到蘭州的期間,崑崙派的人等我許久,卻一直沒有等到,於是只好集體離開了,孟娟也是崑崙派的一分子,當然會被勒令集體行動。他們在之後派人多方打聽尋找,始終沒有我的訊息。我使用的是假名,無論身高還是身份也都是假的,當然一點都不可能找到羅!最後,崑崙派的人只好把我留在那裡的那篇論文拿去發表,希望我能看到並和他們聯絡。
他們都是外行,也不曉得應該發到哪個雜誌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把論文寄給了人民日報。
我看報道看到這裡有些急了,人民日報哪裡是登這個的啊?沒準這篇論文從此就埋沒在廢紙簍裡了。再看下去,報紙上居然有這麼一句:“多虧人民日報為人民,姚國強總編從眾多來稿中發現了這篇論文,他直覺地認為,這篇文章非同小可,於是,姚總編把論文轉給了清華大學生科院。”
“人民日報為人民”?我差點沒笑噴出來。
接下來的報道,就是在說這篇論文如何受到重視,如何在北大學報上發表,然後又如何被新華文摘轉載,震驚全國自然科學界。中科院的人發現論文其實尚未完成,急尋此文作者,卻被告知作者已經不知去向,然後,才有了在全國各大媒體上刊登尋找作者的新聞,並讓各地的中、大學校領取報紙,發給學生觀看。
我寒~~,搞這麼轟動幹什麼?害得我都不想出來認領論文了。
之後是訪談,據中科院的某領導說,這篇論文具有詳細而深入的調查,獨到的眼光,並運用了極其先進的科研方法,其提出的種種問題和論斷,添補了我國環境科學領域的多項空白。如果不是該論文還未完成,簡直可以說是一部里程碑般的著作。
唉,我只是按照爸爸媽媽平日言傳身教的,那些觀察研究方法來做的。只不過他們用於考古學,而我則剛好用於環境科學罷了。
莫非爸爸媽媽的那套方法,真的是一項傑出而萬能的研究方法?可怎麼沒有別人學會呢?
後來我偶爾問起媽媽,才知道原來是大家就算學會了,也都用不起來。
那又是為什麼呢?
“天時,地利,人和,智商。”媽媽說。
在之後的幾天裡,那則新聞愈演愈烈了,先是清華首先宣佈一旦作者現身,過了30歲就來學校任教,不到30歲就立燒錄取。我心想你們肯錄九歲兒童嗎?之後,北師大、北大、中科大、上大、武大,多得我記不清的一堆大學邀請論文作者來任教或就讀,並紛紛開出優厚條件。汗,真怕他們會爭破頭啊。
中科院也開始拿出懸賞來,從一開始的十萬元逐漸增加,最後增到了五十萬。
第七十四章 中科院之旅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冒出來自稱是論文作者的人也層出不窮,中科院不得不臨時成立了一個打假辦,專門對付那些從全國各地潮水一般湧來的論文作者。
根據崑崙派提供的線索,男,自稱陸林,可能是假名,自稱17歲,但看來實際年齡似乎小些。
但是打假辦考慮到論文也許是多人合作作品(他們無論如何不能相信崑崙派說的“出去幾天,回來之後又用了幾天就寫出來”的說法。),因此在年齡和姓名上都沒有限制。
這個活動進行了差不多一個月,甚至有些賭場還針對真正論文作者的年齡範圍設了盤口。所有人靜待結果出現。
我本來以為,我不出現,這場活動會無疾而終,沒想到,中科院最後真的找出一個論文作者來了!各地的報紙立刻登出了他的大幅照片。
令我汗的是,這個人我隱約有點印象,他就是崑崙派的一個人,孟娟的師兄。
我在寫論文時用到的材料都在崑崙派那裡,只要有些文化水準,還是容易冒認的。
現在我可有些著慌了,被人冒領什麼倒沒關係,問題是,那篇論文還沒寫完,現在中科院肯定會把它交給那位師兄,可他又怎麼可能寫出什麼,我的這篇論文由於未完成,基本上是一堆草稿組成的,萬一被糟蹋掉可就慘了。
我忐忑不安地回到家,媽媽叫來我。
“這篇論文是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