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2/4 頁)
難,說白了就和履帶式拖拉機的生產線差不多,這能有多難?
“現在初步的裝備已經有了。”張誠看向史欽中將,應聲開口“現在提供給軍隊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主要都是用來訓練的。先讓士兵們熟悉這些新式武器的效能,最多幾個月之後所有的裝備都能夠到位,那個時候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戰術訓練。”
笑了笑,張誠輕聲解釋“現在的這種情況下,我也不可能大規模的去擴充產量。畢竟下一批的訂單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得到。養著這麼大的生產線可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
“我明白。”史欽中將用力的點了點頭,目光之中閃過一抹欣賞之色“陸軍是不會虧待你的。”
大明陸軍採用的是軍備外向採購的方式。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就是和平時期不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去維持龐大的工廠。他們只需要擁有充足的軍費去私人工廠購買就可以了。
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而不是將重要的軍工安放在軍隊的手中。主要原因就是數百年前大明工部那些被當做奴隸一般使用的工匠們的產品質量實在是讓人無法接受。在戰場上吃了幾次大虧之後,軍隊再也受不了了。他們開始從私人手中購買武器裝備,這也間接的促進了資本的發展。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無論是皇室還是財團和朝廷都不能接受軍隊太過強大。什麼都有,自己就能夠完成一切的軍隊還有誰能制約?將軍用物資的供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至少可以壓制一下軍隊。
如果不是金融危機爆發,出身于軍隊卻開始逐漸掌握重要武器供應的張誠早就遇上打壓了。而軍隊高層對於張誠這種特別的信任和重視也不是隨便說說的,讓張誠負責採購制定的同時還做著最大供應商?軍隊自然也是有著自己的打算。時勢造就英雄,這句話一點都沒有說錯。
現在的這種經濟形勢下,大明陸軍的下一批訂單什麼時候會下達,誰都不知道。張誠貿然擴充產能的話,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誰?這種軍事用途的先進東西肯定是不能對外出口的。那就等於是張誠自己扛下虧損。
除了張誠之外,誰都不知道這一切僅僅只是開始。
。。。。。。
海軍上個月向張誠下達了第二批飛機的訂單,不過數量非常少,只有區區六十架的單子。這批飛機主要是用來給海軍的航校教學使用。
這段時間海軍又接連進行了好幾次的實彈試驗,每一次的試驗都狠狠的刺激了海軍的自信。堅定了他們轉型的決心。不過,和陸軍一樣,擁有長達數百年曆史的海軍同樣也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是一蹴而就。海軍的保守勢力同樣無比強大。
而且,現在經濟形勢異常惡劣。削減軍費的呼聲一日高過一日,哪怕是向來財大氣粗軍隊也不得不開始精打細算的過日子。張誠的東西雖然好,可是他們也不敢買太多。
實際上維持軍隊才是最大規模的開支。人員的薪水,服裝,武器裝備,吃飯,醫療等等。各種裝備的採購,維護,保養,使用,磨損等等。軍隊的規模越大,維持的費用就越高。購買新式裝備不僅僅要考慮價格,更加要考慮今後的維持費用。
在完成了海軍的訂單之後,張誠很快就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陸航的身上。
在陸軍之中並不受待見的陸航現在規模非常小,全部飛機加起來也不過才二三百架,人員不過萬餘。這樣一支弱小的力量已經開始受到軍隊的極大重視。陸軍的高階將領們透過演習親眼所見在新式戰機的威脅下,以往被視為軍隊核心的炮兵是如何的不堪一擊。
張誠為陸軍賺取的這一大筆資金牢牢的掌握在楊卓元帥的手中。在此時此刻軍費被削減,經濟環境惡劣的情況下,楊卓元帥依舊拿出了一大筆資金交給張誠用以重組陸軍航空隊。這就足以說明軍隊對於航空兵的重視程度。
張誠肯定不可能自己出錢去補貼軍隊那麼二。他完全是按照正常價格出售各種武器裝備給軍隊,而決定要買什麼買多少的還是他本人。軍隊高層必然有著特別的想法,否則這種事情壓根就不可能出現。在這件事情上張誠是絕對不會給別人留下任何藉口。
第一百零四章 接手陸航
陸軍航空隊的指揮部並不在陸軍司令部那幾座早已經破敗狹小的樓房之中,而是被安置在了最靠後方的一處雙層小樓裡面。
這裡除了陸航的辦公室之外還有陸軍檔案處的一處存放檔案的資料室,一層的幾間屋子裡面全都裝滿了厚厚的文件。張誠路過的時候透過加裝了鐵柵欄的窗戶看了眼,那摞滿了屋子的檔案讓張誠異常懷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