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部分(第1/4 頁)
,以此發揮餘熱。
越來越多的老人會退下來,會把權力讓給年輕人,讓他們去發揮自己的能力,可是老人的經驗和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越來越重視實幹才能的朝廷用人方針指導下。難以想象以後的朝廷會出現很多的只知清談而不知實幹的官員,大家都很能幹,都有預熱可以發揮,老死家中不是最好的選擇。
以杜如晦、李靖、蘇寧為首,大唐的臣子們也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和皇家禪位傳承相對應,臣子一旦到了精力不濟的情況下,就該主動向皇帝上表辭官,讓出權位給更年輕的官員發揮,而自己就該退居二線,不是說完全退隱,而是可以選擇學習杜如晦、李靖或者蘇寧,選擇當一個教書先生,或者寫寫回憶錄或者自己的經驗之談以遺後世,再或者就像蘇寧一樣遊歷天下,巡視天下,發揮餘熱,就算是離開了朝堂,也是可以發揮出作用的。
李靖杜如晦和蘇寧的做法無意間為大唐的臣子們準備了另外一條道路可以走。
蘇寧並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會給以後帶來多大的影響,他只知道自己目前的做法是最合適的做法,他南下江南,渡過淮河長江,進入他曾經奮戰過的地方,在這裡他看到了薛仁貴曾經死戰的河道,看到了曾經破敵的江岸之戰,他抵達了廬江,在十多年前曾經大醉的周瑜墓碑前,再一次和已經作古的周都督把酒言歡,周都督遇到過明主,可惜明主離開的太早,繼任的主子顯然不具備容納周瑜的胸襟和氣魄。
蘇寧覺得自己很幸運,遇到了李世民,遇到了李承乾,李世民雄才大略是不容置疑的,膽氣十足也是不可置疑的,縱使有錯,可是大唐盛世一手由他打造也是不可置疑的,他沒有殺功臣也是不可置疑的,他有足夠的胸襟和氣魄駕馭群臣,在他的手下,功臣很好的善始善終,這在歷代帝王中是極其少見的,定天下而大殺功臣幾乎是一個定理,沒有多少皇帝可以避免,李世民就是為數不多的其中之一。
而他遇到了李世民,正如同周瑜遇到了孫策,而且蘇寧的運氣也很好,李世民沒有早死,而他的繼任者李承乾也不像孫權那樣,城府太深,表面寬宏,內裡氣短;所以他可以活到現在,可以活得這樣瀟灑,甚至可以在私下裡場合不對李承乾稱臣,而依舊以幼年稱呼相稱,滿朝文武大臣,僅他一人而已,他很感激這一家子,被改變過的一家子,總是他知道如果沒有他,這種事情絕對不可能發生。
他來到了當初居住過的府邸,見到了當初和自己並肩作戰的人們,巡視了當初因為自己的政策而定居在這裡的人們,因為土地政策而定居江南的江北人,他們都生活得很好,沒有人欺壓他們,沒有人折磨他們,政策在這裡很好的貫徹實施,大港口所帶來的充裕資金為這裡的建設發展帶來了充足的資本,這裡的人們的臉上,可以看到昂揚向上的鬥志,和對未來的期望。
有了對未來的期望,就有了未來。
蘇寧繼續南下,在梅嶺關祭奠了當初南下開疆拓土的五十萬秦兵,祭奠了為華夏開拓了這一片寶貴土地的秦始皇嬴政,親手為之立碑做轉,使後人不忘當初雄壯的五十萬華夏秦軍;不論他的其他所作所為如何,功就是功,過就是過,不能一概而論,開拓嶺南,移民百萬,始皇帝之胸襟氣魄,高瞻遠矚,不可謂不讓人感到震撼,感到拜服。
轉道古柴桑,蘇寧意外地發現當初自己立下的那塊碑的周圍,已經有了很多人居住,這裡的人們相信這塊蘇侯爺親手書寫的碑文可以保佑他們,所以以此為中心,南遷的難民們自動的居住在這裡,開荒,種地,建造房屋,休養生息,州府官員自然願意他們在這裡開荒,增加縣府,增加賦稅,對於這裡的人門要求將這個新的聚居地的縣名取為“寧”的要求也答應了。
寧縣,一個最早人口六萬,方圓數百里的新縣,在荒蕪的南國逐漸發展,十多年以後的如今,承和三年,常住人口已經超過了三十萬,方圓數千裡,乃是南國著名大縣,北承最早開發的揚州之地,南接藉助海運迅猛發展的嶺南諸州縣,承上啟下,成為著名的中轉站,蘇寧蘇侯爺的生祠也是這裡最著名的景觀之一,香火不絕,蘇寧抵達這裡的時候,萬人空巷,人們都去瞻仰蘇侯爺……現在應該叫做蘇公爺的真實樣貌了……
蘇寧大大方方的站了出來,與這裡的人們親切交談,親自去看了一下被看護的很好的蘇侯碑,還有香火不絕的蘇侯生祠,看到自己的雕像那樣“威猛”——唐人的威猛似乎就是滿臉橫肉,滿臉大鬍子,怒目圓瞪,震懾宵小……蘇寧有些鬱悶,自己明明是唇紅齒白,就算不是多麼帥氣,但是也足夠好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