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而慄的殺傷力。也因此,“壟斷”這個陰影始終籠罩著蓋茨與微軟公司。
早在1993年,美國聯邦法院就宣佈,他們要開始調查微軟公司違反反壟斷法的嫌疑,而此事的起因是加州的一家小軟體公司SATC ELECTRONICS起訴微軟有侵權行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比爾·蓋茨:除了自己,沒有人能使你倒下(4)
但真正讓微軟頭疼的是,由於擠垮網景瀏覽器而招致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指控,這一指控差點讓微軟面臨解體的危險。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電腦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網際網路的崛起,Internet瀏覽器技術方興未艾,而一向對未來發展趨勢有著先見之明的蓋茨卻認為,決定未來計算機世界命運的,仍是“Windows”技術而不會是瀏覽器技術。因此,微軟並沒有開發瀏覽器技術的計劃。正是這一致命的錯誤,讓一家叫網景的小公司欣喜地發現了巨人陰影下透露出來的一絲陽光。在隨後的兩年內,網景專注於瀏覽器技術的開發,推出了一款名為“領航員”的全新瀏覽器。很快,一種基於Internet而首次與微軟無關的新的軟硬體體系形成了。以網景為首的一批網際網路技術公司應聲崛起,迅速構成了一股隱隱然可以與微軟分庭抗禮的新力量。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看著這樣一個事實:如果網景在瀏覽器市場上取得壟斷性優勢,它就完全有可能也有實力推出一套新的作業系統以替代微軟的Windows。一下子,似乎全世界都看到微軟帝國大廈的根基在搖動,無數人擺好了舒服的姿勢想看看微軟和蓋茨如何應對這一場“自作孽”的禍端。
蓋茨也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多麼荒謬。蓋茨開始迅速採取行動,在與網景的戰略合作談判破裂後,憑藉財大氣粗的實力,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微軟豪擲20億美元,透過購買、兼併和開發等多種手段,迅速推出了一個瀏覽器產品IE 2�0。為了徹底摧毀網景,蓋茨決定將這一產品實行免費開放。這個決定一出,瀏覽器市場馬上一片騷亂,因為當時網景瀏覽器的收費標準是45美元,而IE的功能與之相近卻分文不收,無疑讓包括網景在內的所有公司和消費者都目瞪口呆。隨後,微軟宣佈將Windows 95與IE捆綁銷售,而當時全球85%的電腦安裝了Windows 95作業系統,這幾乎是擠佔了網景絕大部分的市場,並且微軟還利用其強權能力,與網路瀏覽器發行和使用的兩個主要渠道——原始裝置製造廠家及網路服務提供商簽署了一系列的協議,其核心內容僅一條:將IE而不是網景的“領航員”作為他們向消費者推薦的首選瀏覽器。
一連串的強勢反擊,讓網景公司措手不及、節節敗退。到1988年,微軟的IE瀏覽器已佔有Internet瀏覽器市場的半壁江山,一舉奪回了三年前被網景“領航員”瀏覽器搶去的主導地位,而曾經雄心萬丈的網景公司只能被迫放棄瀏覽器市場。微軟獲益不只於此:正是在這樣的競爭和攻擊中,微軟完成了公司的戰略轉型:由一家PC軟體系統的技術提供商轉型為以Internet為基礎的服務提供商。這為微軟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似乎是一場完美的戰役。然而,微軟這種強勢的做法,也潛藏了危機。就在1997年,微軟和網景公司在Internet瀏覽器領域展開激烈競爭,微軟為搶佔市場份額,將其“探索者”瀏覽器與Windows 95作業系統捆綁出售,從而使網景的市場份額從近90%跌至50%,微軟份額則猛增至36%。這一舉動招致網景公司強烈不滿,也引起美國司法部的注意。1997年10月,美國司法部向哥倫比亞地方法院遞交了狀告微軟的訴狀,認為應對微軟課以鉅額罰款。12月,哥倫比亞地方法院駁回了這一要求。1998年5月18日,美國司法部與美國19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對微軟提出反壟斷指控。10月19日,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法官湯姆斯·傑克遜就這樁備受矚目的“微軟不正當競爭案”開庭審理。11月5日,傑克遜公佈了長達207頁的事實認定書,認為微軟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佔據了壟斷地位。2000年1月13日,迫於壓力的比爾·蓋茨辭去微軟執行長一職,由史蒂夫·鮑爾默接任。到6月,形勢進一步惡化,傑克遜判定微軟違反《反壟斷法》,應將其一分為二,一家主營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另一家經營IE瀏覽器、辦公應用軟體等。這一判決對於微軟來說,不啻於被宣判了死刑,如果微軟公司一分為二,其獨有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微軟帝國搖搖欲墜。微軟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