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了凡先生寫了一段很引人深思的話。
“若所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若所行雖然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又說:“例如不應該的寬恕,過分的稱讚別人,為守小信而誤人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都亟待吾人冷靜檢討改善。”
我發覺,其實中國的儒家思想,早就重視了“合理化”,只是後來許多人故意表現“私情”,故作有人情味的樣子,或表示自己的寬宏大量,而造成“情理不分”。
假好人與真鄉愿
讀中國繪畫史,有一段明代大畫家沈周的故事,我永遠不會忘。書裡說,沈周的鄰居掉了東西,誤以為沈周家一個相似的東西是他的。沈周知道之後,就把自己的東西送過去。直到鄰居掉的那個找回來,把沈周的東西歸還,沈周也只是笑道:“這不是你的嗎?”
書中舉出的這類例子很多,似乎以此推崇沈周的“胸襟廓落”。只是,每次我讀到這兒,都不以為然。這真叫“胸懷”嗎?這根本是最害中國社會的“爛好人”“真鄉愿”。
說到這兒,我又想起《論語》中的一段話,而不能不佩服孔子。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好不好。
孔子回問:“你拿什麼去報德呢?”接著叮囑:“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儒家“求合理”“不過火”的中庸之道,在這兩句話中,已經做了明確的表現。
問題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人,為什麼卻處處忘記這個道理?
最近,一個跟英籍丈夫離婚的中國媽媽,為了把孩子帶回臺灣,而上了法庭。那英國人居然批評臺灣是個沒人情味的地方,說你在路上被撞死了,都沒人救你。
雖然法官後來把孩子判給了母親,那英國人的每個批評,卻不能不讓我們深思。曾幾何時,我們這個最有人情味的國家,卻成了最沒人情味的?
那人情味去了哪裡?
答案應該是:去了自己人的身上。
偏狹的人情味
總記得以前看過的兩個電視笑劇——
二人在公車上搶一個座位,突然發覺是熟人,於是不搶了,你讓我,我讓你。
一桌不認識的人吃酒席,菜一上來,就搶著下箸。旁邊一桌熟朋友,則正好相反。菜端上來,你讓我、我讓你,最好吃的雞腿,反而在一桌人的注視下,留到最後,被端了下去。
這種謙讓是真的謙讓嗎?還是一種“偏狹的人情”?
糟糕的是,當一個人偏狹地對你好的時候,他自然期盼你能偏狹地對他好,施者總有不甘,受者總有不安。
於是,當你做大廚的時候,一定要給熟客人多加兩勺。
當你做公務員的時候,一定要給熟人辦事,多一些方便。
當你賣東西的時候,一定要給朋友較便宜的價錢。
而你給這人多一勺的時候,那人就少一勺。你給我方便的時候,就比較給別人不方便。你算我便宜的時候,別人就要比我多付錢。
請問,這造成的是公平,還是不公平?
不平則鳴!鳴則不寧!它對社會的好處多,還是壞處多呢?
是光榮還是尷尬?
最後,讓我說兩個故事:
二十年前,當我太太在中山女高做訓育組長的時候,一個老朋友聽說,立刻興奮地講:“太好了!這樣我女兒就可以進中山女高了。”
五十年前,在上海。一位著名的京劇演員登臺,戲院裡座無虛席。突然進來一位“人物”,那名演員老遠在臺上看到,居然停下來打了個招呼。
我常常想到這兩件事。心想,那位朋友難道以為靠關係,可以不參加高考?或是可以在考試中做手腳?他那樣說,真是侮辱了高考。又想,那位“名角”,真能稱為“名角”嗎?一個敬業的演員,怎能在演出一半,不顧整場觀眾,而停下來打私人招呼?
我更想,如果我是那位“人物”,會覺得這是光榮,還是尷尬?
我夢想,有一天,我們能公平地、真心地,以合理合法的態度,去關懷每一個人,而不是隻對自己人好。
我夢想,有一天,我們不再“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而能冷靜地看每一件事。
我夢想,有一天,孔子“合理化”的中庸之道,能真正在我們的生活中落實。
談壓力
你看過城隍爺出巡的儀式嗎?
那真是精彩極了!
掌管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