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強調並突出的是集體性。在這種體制下,再不可能出現文化藝術中的傑出人物和天才了。更奇怪的是,凡冒尖的藝術人才必定倒黴,非被戴上各種政治帽子打下去不可。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國文化產業概談(3)
這裡順便提一下,這種文化事業的管理方式造成的人才資源和藝術資源的浪費是驚人的,由國家統一管理、統一配置資源的文化事業,既然是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無一不包的“大而全”,勢必使各個地方、各個部門都奮起追求“小而全”。全國每個省、區、直轄市都有自己的電影製片廠,我所在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在1959年成立時還不到二百萬人,不但成立了電影製片廠,還從浙江調來許多優秀的越劇演員成立起“寧夏越劇團”。試想,寧夏有幾個人欣賞越劇?壓根兒沒有觀眾。演員們長期閒置,幾年下來就把寶貴的藝術青春喪失了,最後變成一群領退休工資過日子的老太太;寧夏電影製片廠在40多年中只拍攝了5部電影。
且不說十年“文化大革命”對中國文化的衝擊和毀滅性的破壞,這種不合理、不符合文藝發展規律的體制,就不但扼殺了文化產業的生存空間,更緊緊地束縛了文化事業的發展。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瀕臨全面崩潰,可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僅僅透過短短20多年的努力,我國在經濟上就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很快成為世界上的第四大經濟體。然而,由於文化體制改革的滯後,在文化方面至今我們還沒有擺脫落後面貌。“破”了舊文化,“新”文化又沒“立”起來。中華文化在世界上淪為邊緣文化,我國早已失去了文化出口大國的風光,淪落為一個文化進口大國,只能用工農業產品的出口順差,來彌補文化產品的進口逆差。自開放後的20多年來,我們大陸的文化生態先是被“港臺風”衝擊,繼之被“日流”衝擊,現在又被“韓流”衝擊。我們的文化生態比自然生態還要脆弱,經不起風吹雨打,我們的主體文化、本土文化有逐漸消失的危險。所有的文化事業單位都成了國家的包袱,浪費了大量資源又沒有創新能力,這才迫使我們啟動了文化體制改革。現在我們在文化體制改革上的思路是,用市場經濟手段促進我國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繁榮,我認為是完全正確的,但改革的步子邁的卻並不大,遠遠落在經濟改革、國企改革的後面。今天,西方國家文化產品的出口額已大大超過其傳統工農業產品的出口額,2004年韓國僅電視劇一個品種的出口額即達到7400多萬美元,幾乎與他們的汽車出口額相等。文化產業蘊含的巨大生產力在發達國家充分顯現出來。而我國呢?據統計,我們現在的文化產業或者叫做文化事業所創造的產值,僅僅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佔3%,至於文化產品的出口更微乎其微,與工農業產品的出口額簡直不成比例。2004年我們生產了幾萬集電視劇,能夠播出的只佔三分之一;2004年生產的電影是212部,但上映的不足50部,把賺錢的、保本的甚至將能給觀眾留下一點印象的一齊加起來,大約不到10部。這樣,從總體上平均計算,我們生產電影電視劇的“單位耗能比”,要大大高於美國的好萊塢和印度的寶萊塢。
為什麼我不知道叫它什麼好呢?因為什麼算是文化事業,什麼算是文化產業,現在我們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好像是謀利的文化活動算文化產業,不謀利的文化活動就算是文化事業;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之分就在於它賺錢不賺錢。民間去做賺錢的文化產業,不賺錢的文化事業仍由國家包下來。可是國家並不生產鈔票,花的還是納稅人的錢,文化事業上存在的巨大資源浪費怎麼都消除不了,不但國家的文化事業上不去,而且政府和民間在文化活動上的關係也搞得複雜化了。再進一步追問,文化事業為什麼就不能賺錢,非得賠本不可呢?文化事業不能賺錢這種觀念已經深入我們的腦海。可是,你搞的文化活動沒人願意花錢去觀賞,怎能感動受眾,深入人心,讓人認同?只有免費或是運用行政手段動員才能把人召來觀賞或是參與的文化活動,只能算是宣傳活動。它的社會效益就是政治宣傳,讓人人都瞭解大政方針,照領導的意圖去理解某個問題,按道理這是不能佔用文化經費的,只能由政府的行政經費中劃撥。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中國文化產業概談(4)
不過,我認為目前這種文化產業、文化事業之間模糊不清的狀況卻是很自然的,是我國在計劃經濟、統包文化事業向市場經濟轉型並開始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不可逾越的一個階段。也與國企改革一樣,在這個階段中充滿痛苦、充滿矛盾,有著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