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的柳如是,大概是二十二歲,美人遲暮的心情十分沉重,在她此時的詩詞中每每流露。《紅樓夢》中的“葬花詞”,應該是作者根據柳如是的這段人生經歷,按照柳如是在杭州西溪時的心情創作的。
柳如是是個著名妓女,少小時被賣入青樓,根本不知道自己家鄉何處,父母是誰?鴇母開始給她取名“楊影憐”,後來自己取名柳如是。朋友們可以聯想到《紅樓夢》中的“甄英蓮”,“英蓮”與“影憐”同音,似非偶合。英蓮被拐子拐賣後,被迫為人做妾,不知自己的家鄉和父母,與柳如是的經歷相同。作者讓她的面目長得同“東府小大奶奶”相似,而這個“東府小大奶奶”秦可卿又“鮮豔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嫋娜則又如黛玉”。這樣聯絡起來,“英蓮”就是“兼美”,就是“釵黛”,她們的生活原型,都取自柳如是。紅學界關於“釵黛合一”的推論,從這個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
柳如是一生有很多雅號,例如“楊柳”、“蘼蕪君”、“瀟湘妃子”、“柳儒士”、“柳隱”、“女史”、“河東君”、“美人”、“桃花”等等。多數都被《紅樓夢》作者原封不動用到了寶釵、黛玉身上。寶釵的號是“蘅蕪君”,“蘅蕪”就是“蘼蕪”;河東既是柳姓的郡望,也是薛姓的郡望,所以,寶釵的雅號“蘅蕪君”,也可稱為“河東君”。
“桃花”、“瀟湘”同是黛玉與柳如是的象徵。《紅樓夢》書中,表現黛玉總是面帶潮紅,鮮豔壓倒桃花,並說黛玉之病由此而起。生活中的柳如是,確實是經常豔如桃花,曾有“桃花得氣美人中”的名句,意思是:不是美人因桃花而美麗,反倒是桃花因美人而豔麗。朋友們可以把林黛玉的《桃花行》同柳如是的詠桃花詩對比來讀,相信會有體會的。據說柳如是那個時期的妓女為了保持面部鮮豔,經常服用一種類似砒霜一類的藥品,服用時間久了,往往引起內臟的病變,而導致吐血;柳如是就是因此而“多愁善病”,在小紅樓和絳雲樓生活期間都曾經吐過血,陳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別傳》中對此有詳細闡述。今天的讀者往往根據現代醫學,推斷黛玉得了什麼肺結核,其實《紅樓夢》作者是根據柳如是的真實生活描寫的,他判斷黛玉的病根源在於“面如桃花”,說的是當時妓女美容方法,並非什麼肺結核。
。。
《情僧錄》系統——木石盟、金玉緣的故事(2)
《紅樓夢》故事的主線是“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正是根據柳如是的“三角戀愛”經歷創作的。柳如是先前與幾社名士陳子龍在嘉興小紅樓中由戀愛而同居,過了一段十分幸福美滿的日子,陳子龍回憶這段生活時,曾賦詩說:“獨起憑欄對曉風,滿溪春水小橋東。始知昨夜紅樓夢,身在桃花萬樹中”,這應該是《紅樓夢》書名的真實來歷。柳如是曾有過“楊絳子”的別稱,自然是“閬苑仙葩”,是絳珠仙子;陳子龍就是“美玉無瑕”,是神瑛侍者。為什麼這麼推斷?因為陳子龍確有“無瑕詞客”的別號,並曾用這個別號署名,與柳如是多次酬唱。“無瑕”就是玉,就是瑛;小紅樓中的陳子龍,就是“赤瑕宮神瑛侍者”。陳柳後來無奈分手了,“心事終虛化”,但舊情不斷,兩地相思之情更加濃烈,見兩人的詩作。這種分手後的相思,不正是《紅樓夢》中的“木石前盟”麼?何謂“前盟”,情人分手以前的海誓山盟也。柳如是在分手後所拋灑的無盡淚水,不也正是《紅樓夢》中的“絳珠還淚”麼!
“金玉良緣”的故事,應該是取材於柳如是同錢謙益的婚姻生活。陳柳分手後,柳如是在“風刀霜劍”的逼迫下,無奈嫁給了江南老名士錢謙益。錢柳二人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由於對知識的共同愛好,夫妻之間酬唱切磋,感情還是很好的,時人也很豔慕,譽之為“金玉良緣”。錢謙益家中正堂名為“榮木堂”,《紅樓夢》中是“榮禧堂”;錢謙益為了迎娶柳如是,特意修建了“絳雲樓”,《紅樓夢》中表現為“絳雲軒”;錢柳二人後期,曾長期生活在“紅豆莊”,莊中確實有一棵江淮一帶難得一見的紅豆樹,夫妻二人以紅豆為題做了很多詩;《紅樓夢》中的寶玉就大唱其“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這麼多的雷同之處,用偶合是不能解釋的。合理的解釋只能是,《紅樓夢》的愛情生活,取材於柳如是親身經歷的“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
再扯遠一點,《紅樓夢》中那些愛情悲劇的“撮合山”是“警幻仙姑”。書中“警幻”一出場,作者就以騷體寫了一篇讚頌警幻的賦。賦雖然寫得不怎麼著,但讀後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近日翻了一下柳如是的《東山酬和集》,集前的“東山酬和賦”中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