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頁)
和思路。他們認為,過去山東窮,窮就窮在交通閉塞,現在山東要發展,必須大力修造四通八達的道路。山東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加強了全省道路建設,卓有成效。看了這篇文章,何大福很受啟發。他想:山東人提出修路,關鍵是他們找到了正確思路。因此,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一個人,關鍵還是“思路”問題,“思路”比“道路”更重要!於是,何大福在這個口號的基礎上,編撰了另外一個口號:“富不富,在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要想富,調思路。”打那以後,山東也成了何大福注意學習的榜樣和目標。
90年代初,何大福又帶著他的###十名骨幹考察,參觀了山東的金鑼、壽光和海爾這三家有一定特色的企業。過去山東人在何大福眼裡,只是山東大漢,會打仗、會吃苦、種大蔥、做煎餅,搞企業是不會超過江南的。沒想到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竟是一鳴驚人。一家原本搞豬肉、家禽加工的企業,現在已經搞成年銷售額16個億的大集團;一家搞農業小產品的,現在已經變成全國著名的蔬菜集團、蔬菜基地;山東人搞洗衣機、空調,比江南“莫愁”品牌起步遲得多,但是在海爾公司,何大福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山東人用自己的模式對待市場,給何大福一行樹立了榜樣。看到海爾,何大福一行知道了什麼叫規模經濟,什麼是產品的大市場概念和人才的大市場概念。
山東人咄咄逼人,要搞就搞最大的、搞最好的,搞世界一流的,這英雄氣概讓何大福心悅誠服,讚歎不已。
金鑼集團的老闆周連奎販豬出身,是個文盲。但他的大思維、大手筆卻令何大福歎為觀止。金鑼的冷庫是萬噸級的,90多條生產線。一天宰4000-8000頭豬。這種規模化生廠的氣勢,給了何大福振聾發聵的影響。
海爾集團老總張瑞敏講了自己的感覺:每天如履薄冰!他說,企業就像一隻球體在斜坡上往上滾,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動力和阻力,稍不注意,球就有滾下去的可能。張瑞敏居安思危的意識,使何大福深受教益。
山東之行,使何大福開闊了眼界。不久後,何大福又一次率領幾名幹部前往山東諸城,全面學習考察諸城的企業改革、改制經驗。歸來後,他的心境久久難以平靜,逢人便談諸城原市委書記陳光。他說像陳光這樣的市委書記才真正像個共產黨領導人的形象,如果在他領導下即使乾死了心也甘,也無怨無悔。
何大福讚美陳光,真有點“崇拜”的味道。這次他專程到諸城取這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之經,想不到陳光由於改革有功已被提拔到另一個地區任職去了。由於陳光改革名聲大振,到諸城參觀者太多,小小縣級賓館隨行就市的價格抬得嚇人,這都是陳光帶來的效益。好在陳光也玩的是真功夫,留下三個多小時的錄影講話,讓所有想見他的人飽覽他的電視風采;也讓所有想取到他真經的人聽一聽他的“改革真諦”。
看錄影、聽錄音之前,何大福本想看一陣便出來到企業“明察暗訪”去。誰知一聽一看三小時下來,何大福竟不肯離板凳,也不肯去洗手間。何大福說他與陳光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其實陳光比何大福小了近二十歲。 。 想看書來
拜訪孔子老家(2)
陳光三個多小時的經驗介紹報告,侃侃而談,不用講稿。他對公有制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及現狀掌握得一清二楚,就像母親知道自己兒女的缺點、脾性一樣。他的精彩演講,使所有聽眾不得不心悅誠服。何大福說,聽陳光演講,實在是一種享受,是一種鼓舞,沒想到當今共產黨縣團級幹部中,還有這樣的好乾部和好人才。聽完之後,覺得如果不跟共產黨走,那肯定是沒有前途。
何大福最欣賞的是陳光的“實”字。在陳光的演講中,沒有大話、套話和官話,自始至終“實事求是”。他說國有企業現在面臨的問題確實很大很多,虧損面大、虧損數額多。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國有企業資產成了牆上的畫餅,好看不能吃。他說,他曾做了一個試驗,在一家企業抽400名員工就一個問題進行問卷,這個問題是:當你看到有人拿企業東西的時候,你怎麼辦?我們給三個答案:一個是“裝著沒看見”;一個是“他拿我也拿”;另一個是“同他作鬥爭”。結果有378人是“裝著沒看見”,只有3人選擇“同他作鬥爭”,剩下的人則選擇“他拿我也拿”。為什麼國有企業改革老是搞不上來,到今天還處在這個局面?主要是這麼多年國家在減政放權上只是制定政策,沒有動真格的來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企業產權不清晰,職工個個是主人,個個都不是主人,政府手大不遮天,諸城市100萬人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