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這真是慕容廆空前的勝利,從此以後,宇文部一蹶不振,慕容部成了鮮卑諸部中最強的一支。
慕容廆還有兩件事要辦,第一是處理挑起事端的崔毖。
崔毖此時急得要命,他派出侄子崔燾作代表跪在慕容廆面前致賀:“大將軍、大單于慕容大人老爺,我叔父崔毖恭祝您大捷!”
“嗬,你叔父祝我大捷?”慕容廆冷笑了一聲,他一指站在旁邊的幾個人,“他們是失敗三方的使者,他們都說是你叔父挑動他們來滅我,你叔父能躲開責任?”
“……是,是。”崔燾背上直冒冷汗,大氣不敢出。
“回去告訴你叔父,投降是上策,逃跑是下策,由他選!”慕容廆大聲宣佈。
崔毖聽到迴音,趕忙和幾個親信逃往高句麗,妻室兒女一概沒顧。——本身沒能耐,又要出頭耍點花招惹事,大禍來臨,就只顧自己逃命,這種人頂沒出息。女孩子出嫁千萬不要找這種人。
慕容廆要辦的第二件事是派裴嶷給東晉送玉璽。送去的玉璽共兩紐,那是慕容廆在進攻宇文部的戰鬥中取得的至寶,因為玉璽代表皇權。裴嶷原是中原士人,對中原文化風俗非常熟悉。到了東晉,他在晉元帝面前著實將慕容廆讚美了一番,除了說他才能超凡,重要的還說他忠心耿耿。晉元帝看到兩紐玉璽,看到裴嶷通身儒雅士大夫派頭,完全相信他對慕容廆的讚美,當下又給了大堆官銜,賜與丹書鐵券,等於表示把遼東的一切事務完全地甚至永久地交給了慕容廆。
稍後,後趙國王羯族首領石勒派使者與慕容廆通和。那正是後趙極強盛的時期,部屬們紛紛建議慕容廆厚待這位來客。
慕容廆對那使者看了看,吩咐說:“押往建康!”
倒黴的石勒使者押到建康的時候,東晉君臣更加被慕容廆的忠貞感動。天底下,還有誰像這樣千里迢迢把強寇的求和使者交來朝廷處置呢?忠臣啊,鐵了心的忠臣!以後,慕容廆的任何要求看來都應該滿足:東晉滿朝君臣對慕容廆一片讚揚。
他們其實沒有完全弄懂慕容廆對朝廷如此忠誠的用心。
統一北國 六
慕容廆和中原流民大量接觸,越來越覺得這些人對中原大亂以前的大一統晉朝心存眷戀。“至少,那是安定日子啵!”流民們普遍這麼說。
慕容廆還在自己聽從魯昌的話,接受東晉封號以來威信大為提高的實踐中,具體感受到了晉朝廷的影響力,這使他完全理解了當年曹操挾持漢天子來號令諸侯的作法,決心仿效。
怎樣仿效呢?應該尊重朝廷,讓自己跟著朝廷一同水漲船高,提高威望。這樣,他就上表勸進,送玉璽,與割據一方擅自稱帝的石勒劃清界限,把他的使者送交皇帝發落,那一顆紅心閃閃發亮,整個東晉朝廷都添了光彩。
與此同時,他還要增加自己在朝廷中的分量,他覺得將軍、單于,甚至公爺一類稱呼還太小,得幹個大的,說明確,就是要稱王,像韓信作齊王那樣,要當燕王。為這,他給當時東晉最有權威的太尉陶侃上書,也讓手下人眾給朝廷上書,說明封王是為了*亂賊、平定北方,有十分的必要。
東晉君臣接到慕容廆他們的書信,的確動了心。陶侃回信表示:大將軍您的意見很有道理,我完全理解。或遲或早,朝廷就會作出決定的。
慕容廆要是真當了燕王,一定有他的新行動。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東晉朝廷還在討論他的王位問題,他卻生病去世,永遠地戴不上王冠了。慕容廆活到六十五歲,他讓慕容部由一個弱小的鮮卑部族發展成最強大的鮮卑部族,在政治、軍事各方面都有建樹,稱他英豪絕不為過。
他空缺的位置由世子慕容皝接替,慕容皝是鮮卑慕容部第三個英豪人物。
歷史上所有統治者都要多討老婆,多生子女,這既是為了享樂,也是因為他們悟出了“打仗得靠父子兵”這條道理。有一百個兒子的話,排列起來就成了可觀的百人大陣。人多勢大,幹什麼都方便,統治人物這種心理容易理解。但是,他們忽略了另一方面,子女多了會窩裡鬥,鬥得你死我活。用學術語言,這可以叫“不相容”,通俗說法是“一山不容二虎”。
慕容皝是個英才,史書上記載他“龍顏板齒”,身高七尺八寸(僅僅比他父親矮兩寸,還不知是否量得準確),猜想他一定筋骨強壯,和父親同樣地一貌堂堂。慕容廆選擇他作世子不會單看長相,有見識,有權謀、能征善戰肯定也是他的突出特點。這樣一個英才當上一把手,他最優先考慮的是什麼?就是處置幾位兄弟,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