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4/4 頁)
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都沒有能夠佔領一塊,並且進行整合,因此無論兵力上,政治上,經濟上,都遠是不如。
王世充全盛時,洛陽兵力不滿五萬,而竇建德全盛時,出兵也不過十幾萬,而李閥,動不動就是二三十萬。
李世民之功,無非就是財大氣粗而已,仔細檢視作戰規模和糧食供應,都可以看見,李世民每戰基本上都佔有大量軍事和物資上的優勢,而且還有著壓倒性的政治助力,這還不勝,那李世民,當真是笑掉大牙的庸將了。
如果說到隋末爭霸中,針對李閥的相對公平地戰爭,那就是還沒有取下關中時,和薛舉地一戰了,其實這時,李世民方面擁兵十五萬,而薛舉所有兵不過十三萬,再加上李閥是世家,職業將門不計其數,又得了長安,而薛舉不過是一個小官出身,可所謂天地地利人和盡在李閥手中。
但是,就因為佔地優勢不大,沒有絕對優勢來開個燦爛奪目的金手指,真實地歷史上,李世民就因此被打的大敗,而李閥嚇的屁滾尿流,長安震動,如果不是薛舉突然之間“病死”,那關中歸屬,天下的歸屬,就很成疑問了……這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李世民到底有多少本事。
可是,千古一帝的美名,使人人眼睛瞎了,無需分析就喊著李世民厲害,卻沒有人真正分析每一戰二方面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的對比。
想到這裡,楊宣凝露出了不屑的神色,這種千古一帝,當真是花架子,嚴格的來說,李世民無論是軍事政治謀略,都只是中人之姿。
不過,這裡的討論還在繼續:“聖上北上,不知能夠還都不?”
“聖上現在已集了薛世雄三萬精兵,又是北上還都,軍心可用,因此李密估計是攔不住了,就算攔住,也必元氣大傷,瓦崗軍也就完了,只要聖上北上,那南方大局已定,結果怎麼樣,已經不重要了。”虞綽嘆的說著:“那時,就算關中被李閥取下,也是根基不穩,威望不重,瓦崗軍第一選擇,就是我軍,肯定大半必歸於我軍,至於李密個人意見,也不重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