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第1/4 頁)
張仲堅也自立起,長河就像一條浩森的玉帶,宜延至群峰的盡處。點頭說著:“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不過,唐王……”
說到這裡,他不由頓了一頓,現在李淵也稱唐王了,真是不好稱呼。
又說著:“王上布的好局,現在聖上大軍,已直逼興洛倉,李密再難拖延,如果聖上能夠大破瓦崗軍,入主洛陽,那關中震動,畢竟聖上之都,就在關中,禁軍也多出於關中門下,李淵再難得心應手,控制關中。”
宋魯沉吟片刻,沉聲說著:“洛陽王世充,這時再難拒絕聖上,李密與聖上交戰,迫在眉睫,就這一個月內見分曉,而這點時間,李淵萬難徹底打敗薛舉,這樣的話,瓦崗軍一破,迫得李密真的無路可逃,他能夠投靠誰呢?”
李淳風微笑的說著:“聖上得洛陽,就關得關中出關地門戶來,李密當然知道只有我家才最有得
相,就算李密不甘心從此屈居人下,但其他人等呢?
李靖和紅拂女再次動容。
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那瓦崗軍只怕大半投靠楊唐,像徐世績、沈落雁、程知節之類,盡歸於楊唐的話,那楊唐統一南方之勢,已經不可動搖了。
李淳風說完,親自舉起茶壼,為眾人上茶,微笑的說著:“王上派人至嶺南以南占城之處,得稻種,廣為所播,此占城稻,高產、早熟、耐旱,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工部又制翻車來灌溉,又實驗得稻麥兩熟制,據說畝產可達三石,勝於北地二石,如此一來,南方可大興。”
在場的人真正動容,要知道,北方之所以長期勝過南方,就因為北方種慄麥,因此才養得大量人口,而南方多雨水,種稻卻是最適宜,如果真的能夠糧食多於北方,那人口膨脹,趕超北方,不過是時間問題。
“不知情況如何,還請多說些。”張仲堅非常感興趣的說著。
“稻分旱水,而水田種稻,產量大增。這不是北方能夠大量種植地,不過,修水田,也要修築堤堰,雖王上有旨,以修水田為官員考核,但是在不引起民怨的情況下,也是長期時間。要十數年後,才可大興,但是就算如此,我方糧食也會大增,以後用兵,就可寬餘許多了。”李淳風說著。
楊宣凝聽著,笑而不言。話說,原本歷史上,李唐是由北統南,因此南方只是自然演變,占城稻直到宋時才入得南方,水田開發也是自然而然的緩慢進行,不過就算如此。唐朝後期,南方糧食已可和北方相當。
現在自己官方引進,官方引導種植,十年可抵百年,只怕三四十年後,就可達到唐朝後期的南方水平,畢竟只要糧食充足,和平無戰事。人口二十年翻一倍,是可以達到地。
這是為了以防萬一,而不得不南北長期對抗而準備的後著,未必真的用著,但是不能不考慮,對眼前也有大量的好處。
李靖見各人閒閒而說,卻在佈局數十年後天下演化。當真是心中佩服。說著:“王上地確深謀遠慮。”
“深謀遠慮固是不錯。但是如果操之過急,反而有禍。聖上開運河,徵高麗,都是高瞻遠矚之舉,唯操之過急,所以才激起民變,給天下可趁之機,寡人行此事,必注意寬猛相濟,不至如此。”楊宣凝擺了擺手,笑的說著:“李卿是天下國士,不知可願投於寡人為臣,寡人封李卿為正五品將軍。”
正五品將軍的地位,並不低了,就算是李靖投靠李唐,也未必立刻有這個地位。
李靖略一遲疑,就跪拜在下:“臣拜見王上,願吾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楊宣凝大喜,連忙扶起:“李將軍快快請起。”
說完,又望向了張仲堅,張仲堅卻灑然笑著:“王上,我本遊俠客,不願為臣,不過,我可將我張家的財富,也有十數萬兩,盡獻給王上,以為王上之用。”
“既然如此,寡人也不勉強,不過,不知二哥,可願意過上一陣,上得長安,為我娶來李秀寧呢?”
楊宣凝淡然地說著:“我相信,李淵就算破得了薛舉,但是北方有突厥、劉武周、郭子和、梁師都、竇建德等勢力,又有聖上攔截洛陽,他這時萬萬不敢於我爭鋒,會嫁公主於我,只是李淵諸多公主,我看上眼的,只有此女而已。”
張仲堅聽了,不由略帶苦笑的說著:“王上要娶李淵之女,只是一句話地事情,只是為什麼一定要李秀寧呢?李秀寧可是和柴紹有婚約地。”
“這是他地事情了,與寡人交好,毀點婚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略表誠意罷了。”楊宣凝對李秀寧身體很感興趣,僅僅如此,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