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4/4 頁)
不顧皇帝在場,度步而走,越想越明,說著:“關中,周大興而八百年,秦漢興於此,是故良田肥美,百姓殷富。沃野千里,地勢形便,帝王之基都建於此。”
“大興既久,人口繁衍,土地開墾,草木被伐,龍氣漸散。太元十年,長安飢,人相食,西魏大統二年,關中大飢。人相食,死者十七八,而隋文帝因關中少糧,不得不逐糧而洛陽,此是龍氣之移。”
想到這裡。他猛的跪下,說著:“陛下受命於天,真天子也。果總攬天人之奧,關中龍氣雖濃,卻已有散離之相,如定都於此,只怕多有災劫,陛下聖明!”
對這個解釋,楊宣凝當然可以接受,其實他的意思就是。關中本來植被不多,按照歷史,唐朝定都於此,一百年後,由於人口蕃衍。就把關中植被破壞乾淨,導致了旱災水災層出不窮。這才是真正決定唐朝興衰地關鍵因素之一。
最關鍵的是,與草原侵襲和黃河的問題也有關。
草原和氣溫有關,上個小冰川寒冷期,貫穿東漢、三國、晉和南北朝時期,這導致大批草原勢力,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南下
而唐朝後期之後,氣候轉寒,草原勢力又大舉南侵,貫穿北南宋時期,這同樣決定了宋朝的政治版圖和氣數。
氣候溫暖,漢族強盛,氣候寒冷,草原入侵,這其實有莫大因果關係。
而黃河也是如此,黃河為患,始見周定王五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決口,到東漢王景治河成功,而後九百年未見河患,而直到宋代,黃河始為大患,連連不絕,中原之地遂受其害,大氣數向南轉移
說白了,這其實就是植被的問題,在這時,無論是黃河還是黃土高原之類,都還不是大問題。
“朕設后土,就是為了保得草木,以養龍氣,大地龍氣安壯平穩,雖有天災,也可調解,不足為患,如是大地龍氣四散,龍脈轉向,必出妖孽豪傑亂天下,所以朕不取關中,以後必建后土與土地神殿,歲歲植樹,以養天下氣數。”
“隋開皇六年八月關內七州旱,開皇十四年五月關內諸州旱,八月關中大旱,文帝率百官東食洛陽,首開了天子逐糧,因此龍氣散之,朕為子孫計,安可如此?”
其實他地想法很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