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1/4 頁)
“甚好,就賜正五品中散大夫,賜淺緋金帶,俸祿按製為正官之一半。一路看文學網”楊宣凝想了想,就下了決定。
楊唐官員,所得地俸祿包括祿米、土地、俸料三大項第一是祿米,一品八百石,從一品七百石,二品六百石,從二品五百石……從九品為三十石,都是每年供給一次,而散官減半,規定一百斤為一石,至少糧食是用不著買了。
頓了一頓,楊宣凝又說著:“翰林院審查,如文字上並無錯誤,內閣再透過,可印刷之,初版一萬冊,發放各郡作為啟蒙課程。”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地,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因此就在隋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本來歷史上,直到北宋,畢昇才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而在宋仁宗慶曆年間製成了膠泥活字。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地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
明清時,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朝廷的支援,獲得空前的發展。但是銅活字已經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因此,現在楊宣凝直接旨意,說明方法。用銅活字,雖然當時耗費很大,但是這點對國家來說。根本微不足道,分成五種字型。可滿足大部分需要,已經完成。
“王上,那其它書籍,是不是給予印刷?”魏徵上前問著。
“這事先不要急,等翰林院建文書閣。先把書籍整理歸檔,再統一印刷,而且,內閣組織的新朝法令,還沒有完善,等幾年再說。”楊宣凝嘆的說:“以後等新法出來,以此為政考主科。”
一國之政在於法,這點古代也知道,基本上。一部法律,前後十年時間完善,已經算了不起了。現在就是延用隋法。
見諸宰相併沒有意見,他就又說著:“寡人。取士以德。用士以才,這點是科舉原則。明年秋天,先考鄉士,至於考縣士,編寫地基本材料還沒有完成,諸卿只要把握這點就是了。”
諸人立刻應是,連世家房玄齡也沒有異色,不由使楊宣凝充滿了歡喜。
作為一個龐大的帝國,其實通訊、生產、運輸等等技術條件都尚不足以支援帝國運轉的情況下,就必須有一個統治全國地核心思想,可以說,在古代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儒家地最大價值就是採取統一地價值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的體系下成為一個大圈套小圈地同心圓,使個人、家庭、宗族、國家、天下都形成了一個類似結構地簡化模型,這大大降低了統治地成本。
世界歷史上,也只有中國採取大圈套小圈地同心圓結構,使在工業革命以前、就達到自然疆界極限的巨大帝國的真正原因,而其它國家,都難以長期維持。
中國改朝換代,只是換家天下,但是基本上文明和格局是不變,這就是儒學的作用。
現在所謂的儒家的缺點和問題,是在技術條件不足的情下,維持一個大帝國本身所造成的種種弊病,或者說,是一種必須地代價。
因此,楊宣凝明白這點後,他就決心在科舉三步驟中,第一個取鄉士,就以儒家學問為重,考的要點是,基本上能夠形成統一的思想道德內涵底子。
而取縣士地郡試,卻在取鄉士的基礎上,入得郡中朝廷立地郡學,成為生員,而且起碼必須學習二年以上,加強系統學習…………基礎明算、基礎賦稅、政治原理、基本法律,儒家內容就不考了,這些內容都還需要編寫,內容不深,但是要整體上把握軍政在國家政治中地地位和運轉原理,這樣以後的官員才能有基本地概念。
縣士可授從九品到正九品之間的官職,獲得起步仕途的起點。
至於殿試取郡士,那就是深造了。
這就是取士以德,用士以才的原則論,幸虧這時,雖然漢武帝時獨尊儒術,但是實際上根本沒有作到惟我獨尊,加上自兩漢到隋朝建立,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和動亂,統治者或重視黃老思想,或推崇佛教思想,而儒家衰微,基本上不存在大勢力了,因此,根本沒有障礙可言。
哪怕是現在儒士世家,也沒有誰覺得應該官員用儒取士,畢竟在這個時代,官員用才,還是相當正常的觀念。
換句話說,儒修道德,才修法政,這是二套系統,並且加以融合。
就在閒談之中,決定了國家大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