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麼這個策劃才有意義。不要玩虛的,不做那種享樂主義的,要關注現實,關注你的目標讀者群的苦與痛,煩與憂,怎麼樣讓他們找到真實健康的幸福與人生的快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媒體,每個策劃要和現實,和當下,和目標讀者有關係。不要做一些可做可不做,離目標讀者身與心其實比較遠的話題。話題或選題裡面要能出新觀點,因為觀點也是談資。也是營養和智慧。每做一個選題,都要達到一個目的,說明表達策劃者的意圖,好的選題就是以最佳的方式讓讀者明白策劃者的意思。每一個特別策劃,都要解決我們的目標讀者當下最關注的一個實際問題。提出自己的媒體新主張。
做選題的基本標準:
第一、時效性,這個就不用講了,沒有時效性的專題等於出土文物。
第二、實用性,所做的話題或選題稿能透過媒體這個平臺給目標讀者當下所正在進行中的困惑苦惱給予真正有效的參考,同時也傳播自己媒體自己的理念。要本土化,要關注當下目標讀者的現實需要。
第三、原創性,只有原創才有價值,才可能有“獨家”,要麼是原創的主張,要麼是原創的資訊。
第四、可讀性,角度,角度要新,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小標題跟大標題的形式的統一,也就是包裝的問題。就是你的包裝和你的角度要統一相配。首先要找準角度,角度找好了,才開始做裡面與之相配的小標題。策劃的標題和話題角度要新,形式一定要和標題相配,總之一定要別緻,既表達你的想法,又吸引人。
第五、真實性。話題也是一種新聞體裁,它的底線是真實。我可以不說真話,但是不能說假話。話題也是有新聞性的,普通人真實的人生生活情感秘密。對讀者有益的,觀照他人看自身,互通人生與情感生活的有益的資訊。故事和案例的選取的標準是要真實,要有實用性,多敘述少議論。普通人的真實的人生故事,對讀者有用的,有參考幫助價值的,也是新聞。就像《人之初》的策劃那樣在無法採訪的情況下可以約相關的讀者寫。有了網路,以後編輯做策劃蒐集相關真實現狀故事就很方便了。特別策劃不一定搞那些“新故事”,那樣吃力不說,很容易寫出假的“真故事”,做策劃不是搞“資料羅列”,其實也是一種“原創”。 就是用真實的事實,真實的觀點來表明來“說明”媒體提出的一個對目標讀者有益的獨特的觀點。所用的資料必須都是真實的。真實的人物故事,真實的觀點。
14、人物故事稿
採訪一個人物,首先得問自己兩個問題:
一是這個人值不值得自己採訪?
二是他(她)最值得自己採訪的地方在哪裡?
先確定你要採訪的人物是不是一座新聞礦,如果是,就去接觸,在接觸瞭解查資料中去發現藏在他(她)身上的“大金子”(也就是讀者感興趣,同時也值得寫的“料”),然後寫採訪寫明書(設計與他這個吸引讀取的點有關的問題),發給採訪物件,以得到他的同意接受採訪,然後預約採訪時間,然後開始採訪,在採訪過程中開始“寫”腹稿,豐滿你所要得到的三到四個小故事,挖到你真正想要讀者感興趣的組成“大金子”的“小金子”,也就是構成你稿子的每一個部分。我認為一個人物值不值得采訪,跟這個人物的所謂的社會地位沒有關係,主要是這個人物的行為、故事所言說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價值,一種值得我去寫的內在的人物訴求,這些東西才是真正可能觸動讀者心靈的。不是什麼人物都可以寫的,儘量寫你內心真正感興趣的人物,在自己熟悉的人群裡尋找題材和線索,找屬於自己的那一口井。
寫人物故事,其實就是用你的筆把你聽的的關於所寫人物的故事選擇性地講給你的讀者聽,你能獲得什麼的“好故事”就在於你記者的採訪能力。採訪回來後就在很短的時間裡趕緊把你認為值得講給讀者“聽”的故事用筆講出來。至於怎麼講得吸引,那你就要想想,但絕對不能虛構。所以說對於人物稿來說,最重要的是採訪,而不是寫稿,寫稿對一篇稿來講,是最不重要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採訪之前和採訪過程中。採訪之前和採訪過程中要想辦法找到這個人物身上最吸引讀者的那個“新聞點”,然後再深挖下去。
首先透過有限的資料去了解這個人,判斷出這個人的“新聞點”在哪裡,確定採訪提綱裡設計的問題的方向,這樣就可以保證你的採訪是有效採訪,這樣的採訪才不散,不亂,每個採訪物件跟另一個採訪物件的“新聞點”絕對是不同的。
採訪中,問他生命中的那些同行的人,然後問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